登陆注册
26583200000173

第173章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9)

范氏曰:“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有仓廪府库,所以为民也。丰年则敛之,凶年则散之,恤其饥寒,救其疾苦,是以民亲爱其上,有危难则赴救之,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扞头目也。穆公不能反己,犹欲归罪于民,岂不误哉!”

【理学讲评】承上文说:“民心疾怨,虽有司不恤其民,亦由君之不行仁政也。若君能以爱民为心,而举行仁政,务恤其饥寒,救其疾苦,则有司皆体君之心为心,而无有不爱其民者矣。有司既爱其民,则为之民者,自然情义相关。居常则亲其上,爱戴而不忘,遇难则死其长,捐躯而不悔矣。何至疾视其死而不救哉?此君所以当反己,而不可过责于民也。”大抵君民:之情,本同一体。民有财,则当供之于君;君有财,则当散之于民。丰凶敛散,上下相通,故虽水旱灾荒,不能为害,而国与民常相保也。后世人主,以府库为私藏,有司以聚敛为能事,民心一散,不可复收,虽使积藏如丘山,何救于败亡之祸乎?明主不可不鉴也。

【心学讲评】百姓之生死操于有司,有司之贤不肖因于人君,而国家之安危,则在民心之恩怨。君以百姓为心,则有司以君之心为心,而百姓因之以君与有司为一心。非是,则众散民离,国非其国矣。

邹穆公不恤民,而好养武健严酷之士,使为有司,恃之以强,而与鲁哄,谓有司效命,则战可胜。而其败也,有司歼焉,乃问于孟子曰:“国有法,军有律,所从来尚矣。将吏死国,都邑之民在戎行者死其主,一定之法也。今此之战,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可谓尽忠于国矣。岂其力之不敌哉,而退阅民之为兵者,未有死者矣。有司不负国,而民负有司,法所必诛矣。乃欲诛,则通国皆然,不胜诛也。将不诛乎,操愤怼之心,视长上之死而莫之救,后何所惩焉?吾其如此百姓何也?”

孟子对曰:“合三十三人之部伍,无一人救其长者,君亦思何以致此,而尚议诛乎!民之不救,非不能救也,实欲置有司于死也。其所以然者发于战之日,而原于凶年饥岁也。君之民尝遇凶饥矣,于时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今所存者,其死亡之父兄子弟也。乃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民且引领而望君之赈焉,乃不闻发一粟、捐一币以救之。盖有司不以上闻,感君不忍之心而行补助也。此其过,有司成之;而其怨,有司作之。盖君之有司以武健自恃,而谓民不足恤;敖慢于上,因而戕害及下。民之怨之,岂一朝一夕哉!呜呼!不可死者民也,不可逆者天也。故曾子曰:‘凡人之有所施于人也,天理之循环不爽,可不戒哉!人情之恩怨不诬,可不戒哉!勿恣吾之欲而夺人之欲;勿利吾之私而伤人之私,今之出乎尔者,他日之反乎尔者也。’出之不自知其非,而反之则悔将无及。夫民畜怨已久,而势位所限,无能如此有司何耳。当此两军交绥之际,一生一死民乃快其夙愿,以为昔之视我之死而不救者,今亦且视有司之死而不救也。此天理之自然,而人情之必至者,君其可独归罪于民乎?则即可胜诛而不可诛,况不可胜诛乎!虽然,此又岂有司之自取哉?有司之所以不告者何也?君无爱养斯民之心,而行苛敛无度之政,有司既习于残忍之风而不欲告,抑限乎法禁之严而不敢告,上下相蒙,以成乎虐,此其尤不在君而谁哉!

“今君既畏一旦瓦解之情,而思惩后之策,勿言诛也,有仁政在。制民产以养之于先,修荒政以恤之于迫,则有司亦翕然以民事为先,而疾痛相关,与斯民为一体。则民戴君而即戴有司,无事之时相亲也,临敌之下争相死也,赏祖戮社之法亦可以不设矣。而君何尚未之知悔也?夫君为民父母,其行仁也,岂为效死疆场故而诱之哉!”

孟子此言,亦因邹君之迫,而乘机以道之耳,行王政可以贞常,可以应变,亦于此而见之矣。

【元典】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译文】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诸儒注疏】“滕”,国名。“无已”,见前篇。“一”谓一说也。“效”,犹致也。国君死社稷,故致死以守国。至于民亦为之死守而不去,则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

此章言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可侥幸而苟免。

【理学讲评】滕,是国名,在今山东兖州府地方。文公,是滕国之君。滕文公问于孟子说道:“小国势孤力弱,必须依托大国,乃能自安。今滕国方五十里,乃至小之国也。又夹在齐楚两大国之间,分当事之,而力不能以兼事,欲就中抉择,则将事齐乎?抑事楚乎?不知孰可依托以安吾国也。夫子其为我谋之。”孟子对说:“凡事倚靠他人的,不可取必;而惟主张在我的,乃可自尽。齐楚皆大国也,事齐则见怒于楚,事楚则见怒于齐,必不能两全而无害,这计策非吾所能及也。若必欲言之而不已,则别有一说,惟是自守而已。夫高城深池,所以卫国。必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而为之民者,亦感君平日之恩,出力报效,虽至危亡困迫,亦舍死而不肯去。上下相依,患难相保,庶几可以自全,此则事理之可为者耳。若事齐事楚,岂吾所能必哉?盖保国资乎地险,守险在于人和;而固结人心之道,则又在于施仁之有素。若平时不知恤民,则人心离散,一遇患难,皆委而去之矣。欲知有国之长计者,宜致审于斯焉。”

【心学讲评】滕文公当国未有难之日,不知固本自立之道,而惑于当时之习,欲有所依付以求苟免,乃问于孟子曰:“国大,则力可恃也;处于僻远,则险可凭也。而滕小国也,力不足以自存,间于齐、楚,势不容于孤立。事齐而齐保之,或可以亢楚;事楚而楚辅之,或可以拒齐。夫子酌二国势之,孰可倚邪?而情孰可托耶?”

孟子曰:“今之为谋者无不出此,而非吾所能及料也。所不事者怨咎之所启,所事者窥伺之所生。君且悉国之力,尽民之资,以为牺牲玉帛,而供无厌之求。吾何能保其非取亡之道乎?夫出极难之势,而激发其大有为之心,斯诚非无道。无已,而但为保国自全之图,则吾有一谋在:君且以事大国之力,凿斯池乎,筑斯城乎,有可守之具,而亟求所守之人,恩信结于平居,休戚同于一旦,晓然示民以与城池而俱亡之理。君效死也,而民莫忍不效死也,无有溃散而去者也。不以有尽之财力填齐、楚之溪壑。民渐以亲,国渐以固,虽齐、楚其如予何!及时为之,尚未为晚。君奈何听游士之谈,以敝君民而待毙乎?义不可屈,民不可废,君尚念之哉!”

【元典】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嶭,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太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译文】滕文公问道:“齐国要修筑薛城,我很害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从前,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犯那里,他便离开,迁到岐山下居住。不是愿意选择那里居住,迫不得已罢了。”

【诸儒注疏】“嶭”,国名,近滕。齐取其地而城之,故文公以其逼己而恐也。

“邠”,地名。言太王非以岐下为善,择取而居之也。详见下篇。

【理学讲评】嶭,是国名,与滕相近。邻,即今陕西邡州。岐山,在今陕西凤翔府地方。时齐欲取嶭,滕文公恐其逼己,因问计于孟子说:“滕与嶭同处于齐之西境,势相依倚,就如唇齿一般。今齐人恃其强大,将要取嶭之地,筑以为城。嶭亡,则滕之势益孤,而齐之侵陵益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寡人深以为惧,不知当如之何而可免于吞并之患也?”孟子对说:“敌国外患,从古有之。昔者太王居邻,与北狄为邻,狄人时来侵扰,太王力不能御,遂弃了邻地,去到岐山之下,重建都邑而居之。这时候,仓皇迁徙,非谓邻地不如岐山之美,有所拣择而取之也,盖由迫于狄人之难,无可奈何,只得迁徙以图存耳。今滕迫近齐患,诚不得已而图自全之策,则法太王之所为可也。”

【元典】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译文】如果能施行善政,后代子孙中必定会有称王于天下的。君子创立基业,传给后世,是为了可以继承下去。至于能否成功,那就由天决定了。您怎样对付齐国呢?只有努力推行善政罢了。

【诸儒注疏】“创”,造。“统”,绪也。言能为善,则如太王,虽失其地,而其后世遂有天下,乃天理也。然君子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后世可继续而行耳。若夫成功,则岂可必乎!“彼”,齐也。君之力既无如之何,则但强于为善,使其可继而俟命于天耳。此章言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侥幸于其所难必。

【理学讲评】创,是造。统,是统绪。继,是继续。彼,指齐说。强,是勉强。承上文说:“太王迁国于岐,虽出一时避难之权,而周家兴王之业,实由此起。使为君者,果能修德行仁,如太王之所为,则虽暂时失国,后来子孙,必有应运而兴,如周之文武,为王于天下者,此天理之必然者也。然人君创基业于前,垂统绪于后,但能为所当为,而不失其正,使后世子孙,可继续而行耳。若夫兴起王业,而成一统之功,则上天自有主张,岂人力之可必乎?今齐强滕弱,势固不敌,君将奈彼何哉?为君计者,只宜勉强为善,尽其在我,听其在天而已矣,此外则非意虑之所能及也。”夫滕文之意,在免祸于目前,而孟子却教以为善,使之积德于身后。盖目前之计,止可侥幸于一时,而善以诒子孙,乃所以为国家长远之虑也。小国尚然,而况处全盛之世者,可不务增修其德,以绵宗祀于无穷也哉。

【心学讲评】滕文公不能立固本自强之谋于先,齐祸将成,乃问于孟子曰:“滕、嶭邻也。齐已取薛而城之,以逼乎滕,吾安能不甚恐乎?先君之祀,其将斩矣!欲事而且不听我之事,欲守而无以守,如之何则可?夫滕之祸亟矣,齐之欲吞滕定矣。于斯时也,欲存祀而免于亡,非大有为之资,别图一百年之计,更无策矣。”

孟子曰:“势有极而后反,事有激而后成。君其念叔绣之祀不可斩,而奋发有为乎!无庸恐也。请为君言太王之事。君如舍此土以无与强齐争,诚有大不得已者,而太王亦然。昔者太王居邠,是公刘之世守也。狄人侵之。太王知其不足以争,而保国不如保祀,乃去邠而之岐山之下居焉。后世论者以岐山为兴王之地,异乎邠地之苦寒,谓太王之择滕滕之周原而取之,乃大王当日欲保邠而不能,不提已也。然而大王之所以居岐者异矣。以新造之邦,抚流离之众,而规模弘远,唯厚恤其民,以自强于为善。夫人君而苟能然,则由微至盛,民心曰以结,国势曰以昌,延及后世,子孙兴王之资,原本于我。太王既然,孰有不然者乎?此可必也。

“盖为善者,君子之道也。君子上念先王先君所自传之泽,下念后世子孙所取法之规,业即于我创焉,不必因前人之成绩也;统乃于我垂焉,可俟百世而不惑也。后之人因而继之,而德已盛矣,功已集矣。立国之规模,安民之条理,即以经理天下,而不待更制,可继者在我后人继之而已。夫然,则民心所归,即天心所鉴,一代之大功自此成焉,天自不能违矣。然则君今日者不无可迁之地,抚此乐迁之民,所可为者。齐方恃强大以相逼,君如彼何哉!恭以礼下,俭以养民,于贫寡艰难之中,为所难为,强为之而已矣,而又何恐为!”盖滕至此无可守矣。委土于齐,而避之僻远,以保民而不失其祀,此大有为之业也,非孟子不能为之。然又岂虚言而无实哉!

【元典】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太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邪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

【译文】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竭力去侍奉大国,却不能免除威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从前,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犯那里。(太王)拿皮裘丝绸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好狗良马送给狄人,不能免遭侵犯;拿珠宝玉器送给狄人,还是不能免遭侵犯。于是召集邠地的父老,对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不拿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害人。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我要离开这里了。’于是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下建城邑定居下来。邠地的人说:‘是个仁人啊,不能失去他啊。’追随他迁居的人,多得像赶集市一般。也有人说:‘(土地)是必须世世代代守护的,不是能自作主张的,拼了命也不能舍弃它。’请您在这两种办法中选择吧。”

【诸儒注疏】“皮”,谓虎豹麋鹿之皮也。“币”,帛也。“属”,会集也。土地本生物以养人,今争地而杀人,是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也。“邑”,作邑也。“归市”,人众而争先也。又言,或谓土地乃先人所受而世守之者,非已所能专,但当致死守之,不可舍去。此国君死社稷之常法,传所谓“国灭君死之,正也。”正谓此也。能如太王则避之,不能则谨守常法,盖迁国以图存者,权也;守正而俟死者,义也。审己量力,择而处之可也。扬氏曰:“孟子之于文公,始告之以效死而已,礼之正也。至其甚恐,则以太王之事告之,非得已。也然无太王之德而去,则民或不从而遂至于亡,则又不若效死之为愈。故又请择于斯二者。”又曰:“孟子所论,自世俗观之,则可谓无谋矣。然理之可为者不过如此。舍此,则必为仪,秦之为矣。凡事求可,功求成,取必于智谋之末而不循天理之正者,非圣贤之道也。”

同类推荐
  • 拆掉人生的壁垒:听季羡林讲人生智慧

    拆掉人生的壁垒:听季羡林讲人生智慧

    在《季羡林谈人生》中,季老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季老在走过了近一个世纪漫漫人生旅途后道出的质朴真理。但在芸芸众生中那些所谓的“聪明人”,却常常抱着一个理想主义者吹毛求疵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其结果只能换来日日焦虑,反而错过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
  • 周易六十四卦故事

    周易六十四卦故事

    本书是对《周易》六十四卦的解读,包括: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等。
  • 与哲学大师对话

    与哲学大师对话

    人人都期望迎面走来一个不断完善的自我。一条什么样的途径,可以追寻完整的生命?在意大利,有个耐读的故事。刚成年的子爵梅达尔多,满怀激情参加保卫国土的战争。参战前夜,单纯幼稚、热爱生活的子爵仰望波希米亚夜空的繁星,想到次日的伟大战斗,想到遥远的故乡和亲人,心中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胜利的渴望。第二天战斗打响,子爵冲锋在前。不料敌方的一枚炮弹将他炸飞,幸运的是他只被炸成两个半边人。一半炸得去向不明,另一半医治成活被送回家乡。
  • 不一样的逍遥游

    不一样的逍遥游

    本书作者试图用简单的言语表达出以往哲学研究成果的思想真谛,讲述各派哲学家的人生故事。内容包括:人类历史寓言、人类幸福童话、谈谈人生问题及人生逍遥哲学。
  •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尼采与其他哲学家们共同参加环法比赛,与职业的自行车运动员同场竞技,会是怎样的场景?在这本书里,作者打开了想象力的阀门,用颠覆传统的方式阐释哲学,展现了哲学家们的全新形象。作为观众的你,将跟随作者进入哲学和自行车运动相融合的世界,在观看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的同时,见证哲学家们的思考与怀疑、疯狂与滑稽、失败与成功。拥有“爱和智慧”的车哲家们能否突出重围?一路上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谁将最终穿上象征冠军的黄色领骑衫?我保证,不看到最后你绝对猜不到结局!这不仅是一本好玩又特别的哲学入门书,还是一本能让你重视运动与哲学关系的书。
热门推荐
  • 修仙高手生活录

    修仙高手生活录

    他是一个神秘的修仙者,在都市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低调,而平凡。但在这背后,却站有无数视他为恩人的商贾、高官,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妖娆美女。
  • 跑偏的1618

    跑偏的1618

    文盲少年朱由校赤着胳膊,抹着鼻血冲顾子轩大喊道:“再来打啊!咱们老朱家只有血战的汉子,没有逃路的懦夫!”朱由检小脸紧绷绷道:“哥哥加油,揍死姓顾的!”顾子轩脑壳疼,恨铁不成钢道:“这个天下最大的道理只有一个,打得过就打,打不赢就跑,来日有机会便找回场子不是挺好吗,两个缺心眼儿的玩意儿!”顾子轩乐极生悲,来到了1618年的大明。在这个无可救药的时代里,他让辽东留下了“无发不留头”的传说,他成为了大明王朝绝无仅有的活太师兼活太保,他将千秋正气的刚明成功带跑偏……建了个书友群:701944419,欢迎浪群。
  • 世纪帝女

    世纪帝女

    她是大雍最最高贵的帝女,一身荣耀,一身高贵,她手下万千英勇将士,子民爱戴。可是,这样一个尊贵的女子,没有死在他人手下,却是自杀而亡。她说:如有来生,定要活得潇洒自在。上天给了她一个来生,她肆意而活。————————————————————————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高贵的架空王朝帝女重生成了21世纪一个从小没有母亲,刚刚没了父亲的小孤女身上,居然还有女皇系统的保驾护航。买噶,简直不要太幸运。之后,就是闯世界,游戏人生,人生简直不要太惬意。不过,系统君默默提示,宿主大人,你身后何时跟了这么只美男?
  • 夏归之踏月而来

    夏归之踏月而来

    一个新新新作者!看了太多小说之后书荒了毅然决定干脆自己执笔写创造我心目中最独一无二的男主角请大家多多指教!
  • 痰门

    痰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女神之心

    女神之心

    一颗恒大的心决定伟大的事业。一代天娇引无数英雄人物尽折腰。一个女神的成功必将付出无数坚苦努力,经历无数历练。事业的成功往往注定那些时刻准备有头脑的人。
  • 穹顶世界的剑

    穹顶世界的剑

    穹顶之上,巨大的[Gather核心]吞吐着灵能潮汐。穹顶之下,怀揣着对外界美好环境向往的人类。大自然,和蔼的母亲,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存在。大自然,可怕的恶魔,摧毁了一切破坏她的存在。阳光、云彩、落雨、飞雪。灯光、废土、巨塔、辐射。穹顶之外,最原始的报复!穹顶之内,灵能强势觉醒!突破自我,找寻真我!灵能觉醒,逆转现世!!
  • 忍者外传之宿命

    忍者外传之宿命

    家族?天赋?强大的主角光环?穿越系统?不!这里没有!只有着这个世界不公平的宿命!
  • 今日份的神迹

    今日份的神迹

    白缶,本座虚空中强悍的大主教。移山填海,破坏星球,天下无敌。以上至少有一条是真的。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白缶笑了笑,他无力的看着自己今天能使用的神迹。【在空中使用二段跳——一位地狱魔王点了个踩。】——这是一个弱鸡依靠不靠谱的神迹走上洗白自己却越抹越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