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00

第200章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3)

【诸儒注疏】此以下乃言制民常产、与其取之之制也。夏时一夫受田五十亩,而每夫计其五亩之人以为贡。商人始为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授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周时一夫授田百亩,乡遂用贡法,十夫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故谓之彻。“其实皆什一”者,贡法固以十分之一为常数,惟助法乃是九一,而商制不可考。周制则公田百亩中以二十亩为庐舍,一夫所耕公田实计十亩。通私田百亩为十一分而取其一,盖又轻于十一矣。窃料商制亦当似此,而以十四亩为庐舍,一夫实耕公田七亩,是亦不过什一也。“彻”,通也,均也。“藉”,借也。

【理学讲评】彻,是通融均一的意思。藉字,解做借字。孟子举三代制产取民之法,以告文公说道:“夏家之制,每人一丁受田五十亩,征其五亩之租,叫做贡法。殷家始为井田,其法以田六百三十亩画为九区,每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家各分一区,使之同治公田,以给国用,而不复税其私田,叫做助法。周家之制,每人一丁受田百亩,近郊乡遂用夏之贡法。十夫共为一沟,远乡都鄙用殷之助法。八家同为一井,耕种则通八家十家之力在一处合作,收获则计一井一沟之入,算亩数平分,叫做彻法。”这三样田制,名虽不同,然究其取民之实,则贡者,取五亩之入于五十亩之中。助者,取七亩之收于七十亩之外。彻则兼之。都是十分之中取其一分,未尝过重也。然谓之贡者,自下贡上,其义固易明矣。至于彻与助之义,却是为何?盖彻者,始而通力合作,有通融之义;继而计亩均分,有均一之义,故谓之彻也。助者,借八家之力以助耕公田,故谓之助也。其义不同,而总之则皆取民有制,三代之仁政如此。”夫什一之制,轻重适均,公私两便,乃三代之良法,而万世不可更易者。自阡陌既开,列国之赋始不止于什一。而后世暴征横敛,使小民终岁勤动,止足以办公家之税,而无一饱之余,视古法又甚远矣。何怪乎民生日困,而国用益诎也。重邦本者尚念之。”

【元典】

“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趣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盼盼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译文】龙子说:‘管理土地的税法,没有比助法更好的,没有比贡法更差的。’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数作为常数,按常数收税。丰年,粮食多得狼藉满地,多征些粮不算暴虐,(相对说来)贡法却征收得少;荒年,即使把落在田里的粮粒扫起来凑数,也不够交税的,而贡法却非要足数征收。(国君)作为百姓的父母,却使百姓一年到头劳累不堪,结果还不能养活父母,还得靠借贷来补足赋税,使得老人孩子四处流亡,死在沟壑,(这样的国君)哪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

【诸儒注疏】“龙子”,古贤人,“狼戾”,犹狼藉,言多也。“粪”,壅也。“盈”,满也。“盼”,恨视也。“勤动”,劳苦也。“称”,举也。“贷”,借也;取物于人而出息以偿之也。“益之”,以足取盈之数也。“稚”,幼子也。

【理学讲评】龙子,是古之贤人。狼戾,譬如说狼籍,是多余的意思。培壅田禾,叫做粪。盼盼,是恨视的模样。称贷,是借贷起利。孟子承上文说:“贡与助,虽皆什一取民,然贡法不能无弊,又不如助法之善也。龙子尝说:‘古来治地之法,莫善于殷人之助,莫不善于夏后氏之贡。’何以见贡之不善?盖年岁有丰歉,则收成有多寡,此天时地利,难以预定者也。今夏之贡法,计算数岁之中多少收获,不管他极丰极歉的时候,只就中定下规则,年年征收这些。所以法格于难行,民苦于不便。且如遇着丰年,粒米狼籍,百姓每充然有余,便多取些不为虐害,乃寡取之,只够这些常数。遇着荒年收获不多,以此为粪田之费尚且不足,却也要这些常数,必满足而后已。是乐岁之寡取,民不为恩;而凶岁之取盈,民实不堪命矣。夫人君为民父母,当勤恤民隐,如保赤子可也。今以取盈之故,使民盼盼然怨咨愁恨,把一年辛苦中所得的,尽数输之于官,不得养其父母。又借贷起利,以足取盈之数,致使官粮私债,上下逼迫,仰事俯畜,一无所资,那老稚之民,皆转死于沟壑而莫之救矣。百姓每遇这等困苦,上面的人全不爱惜,又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贡法不善,一至于此。若助法,则随公田所得之多寡而取之,安有此弊哉?即龙子之言观之,可见助法之当行矣。

【元典】

“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译文】做官的世代享受俸禄,滕国本来就实行了,(何不再实行助法,使百姓也得到好处呢?)《诗经》上说:‘雨下到我们的公田里,于是也下到我们的私田里。’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来,就是周朝也实行助法的。

【诸儒注疏】孟子尝言文王治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二者王政之本也。今世禄滕已行之,惟助法未行,故取于民者无制耳。盖世禄者,授之土田,使之食其公田之入,实与助法相为表里,所以使君子野人各有定业,而上下相安者也。故下文遂言助法。《诗》,《小雅》《大田》之篇。“雨”,降雨也。言愿天雨于公田,而遂及私田,先公而后私也。当时助法尽废,典籍不存,惟有此诗,可见周亦用助,故引之也。

【理学讲评】凡人臣有功于国,子孙世世食禄的叫做世禄。孟子又告滕文公说:“先王之制,有世禄以养君子,有井田以养小人,这两件乃王政之本也。然世禄取之公田,实与助法相为表里,有不容不并举者。今世禄之制,滕固见今行之,所以厚君子者,固率由先王之旧矣。惟是助法未行,得无以商人之法,非我周之故典乎?不知我周初时也用此法,观之于《诗》可验矣。《周诗·大田》之篇小民祝告于天说道:‘愿天下雨溉我公田,遂及我私田。这是小民先公后私之意。然贡法无所谓公田,惟助法有之。以公田之名而出于周人之诗。这等看来,虽我周盛时,实已兼用助法,其公田足以制禄,其私田足以养民,无非由商之旧制也。周不能改乎商,而滕独可不从周制耶?信乎,助法之善,滕当与世禄并行而不废,可也。”

【元典】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译文】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地方学校,)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关系,百姓在下自然就会相亲相爱。

【诸儒注疏】“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学”,国学也。“共之”,无异名也。“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理学讲评】这一节是三代建学之制。孟子举以告文公说:“为国者诚能制民之产,则民有恒心,而教化可兴矣。于是设为庠、序、学、校,以施立教之方焉。然庠、序、学、校四者,其义为何?盖古之建学以教民为主,而乡饮乡射之礼,亦皆举于其中。故谓之庠者,取养老之义为名也。谓之校者,取教民之义为名也。谓之序者,取射以序贤之义为名也,这三样都是乡学。其地本非有二,但三代相继,各举一事为名,所以在夏则谓之校,在殷则谓之序,在周则谓之庠,而各有不同如此。惟学则设于国中,以教成材之士,三代皆同此名,无所损益焉。要之名义虽有沿革,然愿其立校之意,都是要讲明人伦之理,以厚风俗而已。盖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件是人之大伦,天下古今所同具而共由者。惟教化不明于上,则民志不亲,而争端之乱起矣。所以三代盛王建学立师,将这五伦之理讲解宣示,昭然大明于上,然后天下之民莫不率由于伦理之中,以恩相与,以分相维,而亲睦之俗成于下矣。”然则教化所系岂不大哉!《书经》上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可见彝伦之理,有关于百姓之亲,而不可一日不明者。然立教之法,虽行于学校,而悖伦之本则始于朝廷。盖未有皇极不建,而能敷锡于庶民者。此又作君师者所当知也。

【元典】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译文】如果有圣王出现,必然会来效法的,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歧周虽是古老的诸侯国,却新接受了天命。’这是讲的文王。您努力实行吧,也以此来更新您的国家。

【诸儒注疏】滕国褊小,虽行仁政,未必能兴王业;然为王者师,则虽不有天下,而其泽亦足以及天下矣。圣贤至公无我之心,于此可见。《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虽后稷以来,旧为诸侯,其受天命而有天下,则自文王始也。“子”,指文公,诸侯未逾年之称也。

【理学讲评】孟子承上文说:“助法,监于商、周;学校,法乎三代,此皆王者之政也。以滕之褊小,一旦能举行之,虽未必即兴王业,然良法美意足以垂范后来。如有兴王之君受命而起,欲举三代之政,必来考子之所已试者,率而行之,以教养其民。是子之所行,乃王者之师也,况兴王之业未必不基于此乎!《诗经·文王》篇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言周家自后稷公刘以来,旧为诸侯之国,至于文王始受天命,而兴王业以新其国。可见修德行仁,不论国之大小,但恐不能行耳。诚能锐然以三代之治为必可复,奋发而力行之,则人心成悦,天命自归,亦可以建兴王之业,而新子之国矣。岂但为王者师而已哉!子亦何惮而不为也。”按三代教养之法,乃王政之首务,战国诸侯皆不能行,使其民日苦于兵戈、赋敛之中,而不得被安养渐摩之化。故孟子倦倦为文公告如此。

【元典】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译文】(滕文公)派毕战来问井田的问题。孟子说:“您的国君打算施行仁政,选派你(到我这里来),你一定要努力啊!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不正,井田(的面积)就不均,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就不公平,因此暴君污吏必定要搞乱田地的界限。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诸儒注疏】“毕战”,滕臣。文公因孟子之言,而使毕战主为井地之事,故又使之来问其详也。“井地”,即井田也。“经界”,谓治地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之界也。此法不修,则田无定分,而豪强得以兼并,故井地有不均;赋无定法,而贪暴得以多取,故谷禄有不平。此欲行仁政者之所以必从此始,而暴君污吏则必欲慢而废之也。有以正之、则分田制禄可不劳而定矣。

【理学讲评】毕战,是滕大夫。井地,即井田。经界,是经画田间的界至。滕文公一闻孟子之言,遂以井田为必可行,乃使其臣毕战管理井田之事;又使之来问其详。孟子答之说:“先王仁天下之政,莫大于井田。今子之君将行仁政,特选择于群臣之中,而使子委任责成,可谓专矣。子必勉力从事,不负付托之重可也。夫治地分田,各有个界限。行仁政的必先从这上面做起,如通水道则有沟洫,正阡陌则有道涂,定疆塍则有的封土堆,有的植树木,一一要经画明白,不可紊乱。若经界不正,则田之在民无一定之分,那豪强的人都得以兼并侵夺,而井地遂不均矣。赋出于田,无一定之法,那贪暴的官都得以多取自利,而谷禄亦不平矣。井地不均,如何养得野人?谷禄不平,如何养得君子?故明君贤臣要行仁政,必从此始。而暴虐之君,贪污之吏,则恶其不便于多取,必欲慢而废之,无怪乎仁政之不行也。诚能知经界之为先务,而汲汲焉正之,则田有定分,虽欲兼并而不敢;赋有定法,虽欲多取而不能。凡分田以养小人,制禄以养君子,皆可不劳而定矣,仁政焉有不举哉。子当是任,亦于此勉之而已。”

【元典】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译文】滕国虽然地万狭小,但也要有人做君子,也要有人做农夫。没有(做官的)君子,就没有人来治理农夫;没有农夫,就没有人来供养君子。

【诸儒注疏】言滕地虽小,然其间亦必有为君子而仕者,亦必有为野人而耕者,是以分田制禄之法不可偏废也。

【理学讲评】壤,是土。褊,是窄狭。孟子又说:“分田、制禄两件,都是先王之仁政,不论大国小国皆不废也。今滕国之土地,截长补短,仅可五十里,亦甚褊小矣。然其中将必有食禄于朝,而为君子者焉;必有自食其力,而为野人者焉。凡出政令,明法纪,以治野人者,君子之责也。若在上没有君子,则两贱不能相使,谁去立法以治野人。凡供赋役,服力役,以养君子者,野人之分也。若在下没有野人,则两贵不能相事,谁去树艺以养君子。是君子、野人乃国家所必不可无者。知其不可以相无,则知分田、制禄不可以偏废矣,安得不以经界为仁政之首务哉!”

【元典】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译文】请考虑在农村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市自行交纳十分抽一的赋税。

【诸儒注疏】此分田制禄之常法,所以治野人使养君子也。“野”,郊外都鄙之地也。“九一而助”,为公田而行助法也。“国中”,郊门之内,乡遂之地也。田不井授,但为沟洫,使什而自赋其一,盖用贡法也。周所谓“彻法”者盖如此。以此推之,当时非惟助法不行,其贡亦不止什一矣。

【理学讲评】野,是远乡地土。九一,是九分中取其一分。国中,是近城地土。什一,是十分中取其一分。赋,是上纳。孟子承上文说:“观君子、野人之相须,则分田、制禄信不可废矣。然其法当如何而后可以通行,且如郊野之外,土地广阔可为井田,则请行九一之法。以一里之地画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使八家助耕,收其所入,此即殷之助法也。郊关之内,比间相属,难行井田,则请行什一之法。以百亩之田为一夫之业,使输其十亩之入于公家,此即夏之贡法也。能行此二者,则野人之业,取给于所分之田,而豪强者不得兼并;君子之禄取足于贡赋之入,而贪暴者不得多取。此分田制禄之常制,而周家之所谓彻者,正此法也。”

【元典】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

【译文】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可供祭祀费用的五十亩田,对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给二十五亩。

【诸儒注疏】此世禄常制之外,又有圭田,所以厚君子也。“圭”,洁也,所以奉祭祀也。不言世禄者,滕已行之,但此未备耳。

【理学讲评】圭字,解做洁字。余夫,是余丁。孟子承上文说:“田禄之法,固有定分。然又有出于常制之外者,盖因田制禄,固所以厚君子。然卿以下其禄渐薄,不有以优之将祭享不备,而不足以养廉矣。于是有圭洁之田,使供祭祀,皆以五十亩为额焉,是又以济世禄之所不及也。计丁授田固所以厚野人,然一夫之外,有未成丁之余夫,尚未受田,不有以给之,则恒产有限,而不足以相赡矣。于是有余夫之田二十五亩,以待其壮而更授之百亩,是又以济分田之所不及者也。夫有一定之数以制田禄,又有额外之给以示仁恩,于是君子、野人各得其分,而仁政无不行矣。”

【元典】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同类推荐
  • 得到:极简老子

    得到:极简老子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凝聚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老子》精华内核。在本书中,王蒙打破《老子》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将老子智慧中的精髓以简练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本书共分七大章,以“学习老子的超常智慧”开篇,从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管理自己、管理工作、管理人际关系五大方面切入,以“道:世界和我之间的路”结尾,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00条《老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 生存解释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生存解释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无论在传统解释学还是经历了存在论转变的哲学解释学思想中,语言、文本、理解和解释都是基础性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的理论关联建构起解释学思想的大厦。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于语言、理解与解释的生存论分析,使解释学与生存论之间的内在勾连得以彰显。在解释学思想的生存论阐明中,语言不再是为人所操纵的交流工具,而是存在的自行道说和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它在人的生命存在中展现为语言世界经验和生命的精神化。无论是生存论,还是解释学,其共同的视域乃是当下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人们当下所生存的世界,更是变动不居的生成的世界与存在的界域。
  •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百喻经》启示录:重建心灵家园

    佛教来源于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经典浩如烟海,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百喻经》又叫《百句譬喻经》,原名为《痴华鬟》,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寓言故事阐述了佛教经典,寓言通俗自默,充满了哲理,又枉具讽剌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原经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解释,一是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读者开卷感悟和卷尾诲颂共为则。
  •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尼采谈人生权力意识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尼采谈人生权力意识

    本书文章篇目包括《从苦恼到爱》、《歌颂神灵》、《人类与绳索》、《收获生活》、《阅读历史》、《基督与基督教》、《我们对艺术的感谢》、《勇气论》等。
热门推荐
  • 猫侍

    猫侍

    神恩御前侍卫高中生高也,有点傲娇有点腹黑还有点呆萌的猫国公主,有趣的同居生活日常。一个轻松、搞笑、吐槽以及奋斗的故事……(作者君会努力写出动漫风格,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
  • 命运塔罗葬

    命运塔罗葬

    命运多舛。塔罗,占卜之物,卜吉凶,卜生死,卜妖邪,卜星象,可救人,亦可害人……一棵古树,将一群人的缘分都连在一起,斩不断,也理不清,仿佛置身其中便会深深沦陷……
  • 尔来语去

    尔来语去

    你是我生命中唯一的光芒,爱你,却无法伸出双手,触摸你。黑暗中的我,只能默默望着光亮中的你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安絮语你总说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不肯接受我。可你知否,那是因为,你的世界从未向我打开过。你总是低着头站在我的背影下,可你知否,我一直回头看着你。——何尔希我就一直在你身后,等待你转过身扑向我怀里的那一天。没关系,我愿意,毕竟,我喜欢你啊。——柳堔光鲜艳丽的我,只为你笑,只为你抚琴,只为你歌唱。你看看我,可好?——柳璃姐姐,我终于,让你的心里有我了。你以后,会想我吗?——安染妃安絮语,我不欠你......对不起。——欧知渝
  • 云间有客栈

    云间有客栈

    作为一条没什么梦想的鱼,文瑶只想赖在人美路子野的娘亲身旁,开一间小小的客栈,看他人熙熙而来,又熙熙而往。可谁知,既在红尘内,便是红烧鱼。文瑶:娘亲,外面是不是很危险呀,瑶儿好怕……姜蛮:瑶儿不要怕,感觉撑不下去了就回来找娘亲,娘亲保护你。文瑶:≧﹏≦——————————————————————不是女强,主角全程划水。不定期更新
  • 贤妻大人,请爱我

    贤妻大人,请爱我

    两年前,她和他的婚礼轰动全城,隔天却因为车祸上了报纸头条:车毁人亡。两年后,她回国,却误入圈套……落地窗前,男人从晨光中转身,附耳低语:“小姐,你和我死去的前妻……简直长得一模一样。”恐惧一寸一寸在心底蔓延,她却不得不强装镇定,“这位先生,我不认识你,我们这是第一次见!”他不语,神情深不可测。苏子轻以为噩梦已经过去,却不料……一个月后,公司空降神秘大人物!庆祝会上,她目瞪口呆,他深谙难懂。后来苏子轻才知道,他并没有被蒙在鼓里,只是以此步步相逼。可世上女子千千万,他为何偏偏选中了她?是巧合?是阴谋?还是她不敢奢望,他不曾言说的……爱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们常说人生最遗憾的过错是错过,可谁知道今天的错过不是对未来的一种成全;追忆过往,不如珍惜当下,勇敢的大步向前走谁知道明年不是一个丰收年呢。也许今天错过了一份青春期最美好、纯真的爱情,可谁知道明天不会收获一份美满的婚姻呢;更何况你认为最好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
  • 修仙之复仇之旅

    修仙之复仇之旅

    男主因好友与自己爱人背叛被好友陷害而死。男主突然穿越回到了十年前,要让他俩付出代价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这是一个易子相食、白骨露於野的黑暗年代,这也是一个金戈铁马、万里觅封侯的热血年代。在这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年代里,重生而来的阎行注定将踏着尸山血海,一步一步登上汉末乱世的巅峰王座,向这个谋臣猛将云集的三国时代发出最强怒吼。正是“天下英雄谁敌手,万骑卷曹刘;铁索沉江守不住,王气黯然收;金陵飞捷报,楼船已擒孙仲谋!”(它其实就是一个披着三国重生文但写着不是三国重生文的故事)群号码:632956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