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01

第201章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4)

【译文】(百姓)丧葬迁居都不离乡。乡里土地在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守卫防盗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之间就亲近和睦。

【诸儒注疏】“死”,谓葬也。“徙”,谓徙其居也。“同井”者,八家也。“友”,犹伴也。“守望”,防寇盗也。

【理学讲评】徙,是迁居。守望,是防御寇贼。这是详言井田之善,以见助法当行的意思。孟子说:“分田制禄,固惟助法为善矣。诚使助法既行,则一乡之民,各有世业,安土重迁。死而葬者与迁居者,皆不肯出其乡矣。盖远乡之田,八家同井,居止既相联属而不可离,情义自相维系而不能已,故出入往来,则道路之中相为伴侣,而无行旅之虞。昼夜防守,则闾里之间相为应援,而无寇盗之忧。遇有疾病,则视其医药,通其有无以相扶助,而无窘乏之虑。如此,则乡井之民,蔼然相与,苦乐患难无往不同,而亲睦之风成矣。井田之制,有以兴民俗如此,不可以见助法之善哉。”按此一段即《周礼·比闾族党》之法,后世保甲乡约,其意多出于此。但古人以分田为务,使其情义相联,自无涣散。后世不均田制产,使有乐生之具,而欲以一切之法束离散之民,宜其徒为文具而不可行也。

【元典】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译文】一里见方的土地定为一方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地,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首先)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才敢忙私田上的农活,这就是使君子和农夫有所区别的办法。

【诸儒注疏】此详言井田形体之制,乃周之助法也。公田以为君子之禄,而私田野人之所受。先公后私,所以别君子野人之分也。不言君子,据野人而言,省文耳。上言野及国中二法,此独详于治野者,国中贡法当时已行,但取之过于什一尔。

【理学讲评】孟子又告毕战说:“井田之法,固所当行矣。然其形体之制何如?盖古者分田制里,先相度地势,每方一里画为九区,其田如井字的模样。每田百亩为一区,九区共九百亩,中间一区百亩,是供给国家的,叫做公田;外面八区分与八家百姓,各得田一百亩,是养赡家口的,叫做私田。这公田,就教那八家百姓同出力以治其事。凡耕耘收获之时,必先治公田,公事已毕,才敢去治私田之事。虽通力合作,而实有公私之分;虽彼此均劳,而实有先后之辨。这是为何?盖以分别君子、野人之分,使在上者食人之食而不为泰;在下者事上之事而不为劳耳。此井田形体之制,殷之所谓助,周之所谓彻,不出于此。主井地之事者,不可不仿而为之也。”

【元典】

“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译文】这是井田制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善,那就在于你的国君和你(的努力)了。

【诸儒注疏】井地之法,诸侯皆去其籍,此特其大略而已。“润泽”,谓因时制互,使合于人情,互于土俗,而不失乎先生之意也。

吕氏曰:“子张子慨然有意三代之治。论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讲求法制,粲然备具,要之可以行于今。如有用我者,举而措之耳。尝曰:‘仁政必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世之病难行者,未始不以亟夺富人之田为辞。然兹法之行,悦之者众。苟处之有术,期以数年,不刑一人而可复。所病者,特上未之行耳。’乃言曰:‘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方与学者议古之法,买田一方,画为数井;上不失公家之赋役,退以其私,正经界,分宅里,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救灾恤患,厚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遗法,明当今之可行,有志未就而卒。”愚按:《丧礼》、《经界》两章,见孟子之学识其大者,是以虽当礼法废坏之后,制度节文不可复考,而能因略以致详,推旧而为新,不屑屑于既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意,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矣!

【理学讲评】润泽,是变通圆活的意思。孟子承上文说:“井田之法,自诸侯去其旧籍,其详已不可得闻矣。我所言定中外之区,辨公私之等,别君子、野人之分,特其大略如此耳。顾时势之变迁不同,地力之肥硗不一;或宜于古而不宜于今,或利于此而不利于彼,又有不可以拘泥者。若夫变而通之,化而裁之,使合于人情,宜于土俗,不泥先王之法,而亦不失先王之意。这等圆活流通,无所胶滞,则在滕君主持于上,吾子协替于下,同心共济,各尽其责而已,岂吾言所能悉哉?”按井田之制,最为良法,成周所以体国经野,厚下安民,皆本于此。时至春秋战国,如李悝之尽地力,商鞅之开阡陌,尽取先王之法而更张之。后虽有明君贤相,慨然欲行古法,亦无自而考其详矣。惟是什一而赋,使百姓足而君亦足,则井田之遗意在焉。善用法者,不师其迹,而师其意可也。

【心学讲评】王者治天下之大法,井田、学校,二者其大端也。周衰道废,税亩与阡陌开,地力尽而井田坏。大学之教不行,师儒之传各异,异端之说争鸣而学校坏。于是而民无恒产,亦无恒心。孟子所欲行王道于天下者,但以此为汲汲。顾二者有相因之理焉,则井田行而后学校可设;有详略之殊焉,则以学校者千古不易之经,而井田有因时损益之道,有因地制互之用。者古者互悉,而润泽尤互详也。此二者,王者以治天下,诸侯以治其国,一而已矣。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不以其弱小不可行,而告之曰:“人君有一国而为之,所以经理人民、修明政法者,皆非缓图也。而国以民为本,有民而后国可为;民以农为先,有农事而后民可用。顾人君恒于此有因仍苟且之思,责赋于民而不早计其所自出,则民之憜者散,勤者怨,而国不可为矣。经画勤于一时,而大法可垂于永久,此其为者必先立之规,不可缓也。豳风,承王业之诗也。而曰:‘昼尔于茅,宵尔索绚。’有茅矣,有绹矣,可以乘屋矣,则及此方冬农隙之。时亟升屋而葺之,勿待春也。岁之更始,播百谷之事方兴,不暇及此矣。民之无念不在农,无事不为农计,先王悉体之如此,而民情不可大见乎?

“民之情,民之道也。夫人君欲靖其国,必民敦亲睦之行,而后上下愧君师之责。仁不遗亲,义不后君,安分循理,无离散之情,必有恒心固已。而民之愚贱,非有士君子之操也。有恒产,则俯仰之计足,而黠者不可取盈,朴者不忧不足,则仰事俯育之下,自不见异而迁。无恒产而身不安者心不固,一念之天良偶动,而饥寒争夺之心又起而间之,无恒心矣。夫心者,一动而不可复静者也。苟以谋利自全之念间其心,而使无恒,则放僻邪侈,何不可为,而陷乎罪矣。及是而刑不容贷,则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上,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欲求民心而使之有恒,必先取民产而定其恒制。以为上即勤民之事,亦安能有一粟之益施及下哉?以民养士,而即民以养民,其尽吾心以为之成法者,亦本吾自持之心而已。欲吾臣之上体国下恤民,而唯自尽其不敢尊骄之志,欲吾民之乐奉上而自相睦,唯自尽其不敢侈靡之心。唯其恭也,故体群臣者皆有以致其厚;唯其俭也,故定民赋者必有以酌其中。由此言之,损上益下,非有损也,节其骄泰之情,勿益而已矣。而世主之失,疾入于不仁者,唯求盈不已以谋富国,虽欲恭俭也能乎?阳虎曰:‘为富不仁矣。’富之妨仁,明君之所以必惩富国之非也。又曰为:‘仁不富矣。’仁之妨富,暴君所以必逾取民之制也。然则取民之制,君欲为国,安可不急定其规而缓之也哉?

“夫三王之政,皆可师也,而有异焉者,则在我备考而斟酌之;其同者所必同,而其异者则在乎择善而从之也。夏后氏取民之制日贡。以为田者,民所自辟之田,以其所获,酌贡之于上,民知效忠,而因以各得勤其业。五十亩而定一夫,一夫而输五亩之贡焉。殷人取民之制曰助,于私田之中立一区以为公田,而民助耕焉。七十亩而一夫,一夫而助七亩之耕焉、周人取民之制曰彻。立公田之名,而与私田无殊也,特计亩而均分之,百亩而一夫,八夫而通耕九百亩之田焉。以制之不同如此,而有同焉者,其实也。以粟贡,而粟亦其力之所获也;以力助、彻,而力即其得粟者也。而五十亩之贡,唯五亩之获;七十亩百亩之助、彻,各输其七亩、十亩之力,则是皆于什之中而取一也。上得一而聚之也多,不忧用也;下得九而仅获其九,但给养也。此百王不易之法,所必遵者也。乃若其异,则殷、周改夏之法,各有精意存焉。周之彻也,而以八家之力通公私之田,通则下不怠而上不督,计亩均分,情相联而利亦相均也。殷之助也,以为下藉上以治,而上藉下以养,则民亦借其有余之力,而上有使民如借之心,下无丧而上无求,交相益也。

“夫彻虽异于助,而小变而不失其大公之理。故二王改夏之政,意良深焉。而由今酌三代之异,以用之无敝,则龙子之言尚矣。龙子曰:‘三王取民之制,皆以无过求于民为道,而粟之所自出,唯地是视。则因地以立制,而可行之永久者,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焉。未有助法以前,行贡可也;既有助,而欲改之以行贡,其害可胜言哉!且勿言后代之可逾制而求也,且勿言有司之操法以督也,且勿言出纳浮耗之滥也,即就贡法之始制而言之:岁之丰凶不齐,民易以欺,而吏易以罔,于是较岁数丰凶之中而以为常,乃有画一之规,即此而民之病深。以乐岁粒米狼戾,愚民能积之待凶年之贡乎?不能也。因多而多之,民犹未常不多,而不为虐也。凶年之仅有,供来岁治田之粮种而不足,而必取盈于中岁之数。于斯时也,奉上之外无余粒矣。则以思其疾苦之情,而我为民之父母,使民盻盻然交怨于下曰:将吾之终岁勤动者,不得养其父母,曾不足以取盈,又称贷于富室以益之。已贷不可再贷,则目前之生计已绝;岁之小丰而输息以酬贷,则将来之匮乏日深。老樨转乎沟壑,皆取盈者使之也。民之怨也如此,则恶在其为父母乎?能守先王之成宪而取其中,其害且如此,况其后之敝乘之而生者乎?’以龙子之言思之,则助以救贡之敝,而彻但思助而小通之,此择乎三代之善而用其异者,取民之制,莫有善焉者也。

“子欲及今而行之,非遗制亡存,而先代之典,非一王之守也。耕者授田而助力,其产恒也。仕者受田而食禄,其产亦恒也。士大夫且有其世守,而小民不可无先畴,则世禄之礼下,助法之取民,其道一也。乃世禄,滕自建国以来七百余岁,未之改也。通其意,而取民之制不可推行乎?助者,分私田与公田而为一也。彻者,疑乎合一井而无公私之分也。乃大田之诗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则在天之泽,且欲先公而后私,在己之力,必其急公而次及私,审矣。公田之名,唯助有也;公田之实,唯助别于私也。乃周诗而有公田之名,则周之彻无大异乎殷之助,井疆不乱而法制合符。得其理,而用先代者即以昭是守,又何疑乎?故决于行助,事易而法无敝,更何疑乎?

由是而兴起其恒心,以施教者可举矣。教,以教士也,而不能尽民而教之也。而先王知道之明与不明存乎教,而民之仁与不仁因乎士。士既有世禄,而可以谋道不谋食者为斯民修大同之化;民抑无虐取,而乐戴其上者望君子为风尚之归;而教不待强,而但在修明之耳。于乡则设庠、序、校焉,于国则设学焉,侯以明之,挞以记之,诗书礼乐以肄之,升贤造士以奖之,教之法具焉。夫大学,则大全之教,兼众善而务其成。其在乡学,则各有所先,以示其适从之方焉:庠者,以养老为主,示民孝也;校者,以比德比艺为经,劝民行也;序者,以观德兴能为义,示民礼也。夏当司徒始命之后,民初知学,故尊师重道以端所向,而其学日校;殷以武功定天下,而纳之于礼乐之中,故其学曰序;周以仁厚笃世德而迪民爱敬之忱,故其学曰庠。至于学,则贡士兴焉,胄子肄焉,天子诸侯亲焉,教必备而道必隆。三代无异道,斯无异制矣。乃揆其立教之大指,则以礼让养其和平之气,而以道义研其心理之微,无非以兴起夫尊亲序别之心,而顺成其孩提稍长之能,明此人伦而已。有以明之,而人伦明矣。上之为君子者,行无非天性民彝之则也;则下之为小民者,虽知有未尽,行之未逮,而宽然有余于富庶之中,油然自销其疑贰争竞之气,互相亲也,则亦乐亲其上也。于是而为国之大经无不举矣。在子之为之而已。

“使子而能是焉,勿日一国之政不可通于天下。使当世而有王者起焉,欲折衷先代而行教养之大法,必于子乎取之,是为王者师也,而子之德已覆及于天下后世而有余。且不但此也,使当世而无王者起焉,而子独行之,周之先代不犹是乎?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能以什一世禄之法,寿考作人之化,兴周而创大业之谓也。子力行之,何遽不如?文王当积衰之后,而大猷兴焉;子之国亦自此新矣。君子创业垂统以听天命,又岂可量哉!勿以国小而古道已湮为不可为也。请自民事始。”

文公毅然以为必行,使毕战司其事,而使奉教于孟子以行,其志决矣。孟子乃以勉毕战曰:“子之君将行仁政,甚盛心也。选择而使子,望子深矣。子勿以私而害,公勿牵于俗议,而大典必躬,履亩而计之,核实而尽力焉,勤治之,而不为苟且之计,勉之哉!夫仁政之废,经界废也。请详经界之说:自一亩而计之,畎有塍埒,以至于亩;自亩而积之,亩之上有径有遂,亩之外有沟有洫,以通道路,以防旱涝;大小有经,纵横有法,所谓经界也。自一井而推之,至于一同,田愈广,则经界愈阔。而经界之中,乃为田之实数,而凡公私多寡,皆以此为准而无余。若毁其经界,以为是亦可耕之土而废之,则额田有限,而新增之数倍之而有余,私田无所益也,名为九得其八,而实不足,井地不均矣。经界皆公所有也,名为什得其一,而且不止于倍,谷禄不平矣。是故暴君以为富国之术,污吏以资窃禄之厚,必且曰此先王之赘设,而轻慢之为不足存也。于是而垦之为田,以擅其利。则今日者勿惜已耕之土,勿贪谷禄之盈,培其阡陌,复其沟浍,而经界正矣。则画然于经界之中者,此为百姓口分之田,此为国家禄入之田,可坐而定矣。经界正则仁政行,有常经焉,而抑不无变通之法。所以然者,以下之奉上,上之恤下,礼下取民之道不可不尽也。

“今滕坏地虽褊小乎,而将必有为君子者焉,将必有为野人者焉。君子之待礼于上,于制禄定之矣;野人之听制于上,于分田定之矣;皆子之君所必治,而子所必宜为深长思也。使无以厚君子,则君子不宣力于廷,而野人何治焉?使无以宽野人,则野人不怀恩于下,而君子谁养焉?

“故通其意于助法之中,而推恩礼于经制之内者,则野必助也。九而一,因其地之广阔而经界可正者;也国中可使自赋也,什而一,因其地之狭隘,而经界不备,且余一以宽之也。田以此分,而士之无田而有禄,亦于此授焉。乃所以尽礼下之道于世禄之外者,则卿以下食禄少,而别予圭田以奉祀事,其制五十亩,一井之之公田可给二君子,而礼加矣。所以宽取民之制于公田之外者,则家有余夫,百亩不足,而授以二十五亩,四余夫而成百亩,乃以助一夫之力,而取之愈薄矣。如是则君子野人各得其所,而分田制禄之法,乃以通成法而尽善焉。

同类推荐
  •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自己

    慈悲是一种爱,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对尘世间一草一木的爱。本书源于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以及讲学录,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两个特色,一是“向下”,法师分享给我们的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生活的智慧;二是“缓慢”,句句通俗易懂,紧贴内心,读来依依不舍。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萨特哲思录

    萨特哲思录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存在与虚无、哲学的谈话、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写作以及萨特年谱等五部分内容。
  • 道家智慧一点通

    道家智慧一点通

    道在低处,不在高处,平常心即是道。立足于百姓平民,将高深莫测的道家智慧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而又不离大道,这是本书最为独特的地方。全书不讲“道可道、名可名”之类的东西,直接点击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看似一团乱麻的生活烦恼用道家的智慧梳理得清清楚楚,因为生活就是道,道就是生活,人生之外,别无大道,大道之外也别无人生。
  •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舍与得的人生经营课

    本书围绕“舍与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探讨,分为舍的境界、得的智慧、舍与得三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将舍与得的智慧娓娓道来,以期对读者思想上有所启迪,对人生的经营有所助益。
热门推荐
  • 当我们相爱

    当我们相爱

    他从小看着她长大,捧在手心里宠着的宝,盼着她长大,掠夺她的整颗心,他沉溺在对她的宠爱中无法自拔。突然有一天她却告诉他,她有了喜欢,想要一起生活下去的人。祝福?掠夺?他怎么甘心!婚姻这场大戏,且看他们如何演绎。
  • 穿越前世与君共饮漓人泪

    穿越前世与君共饮漓人泪

    我一个命不久矣又惨遭男朋友背叛的逗逼大龄女青年,一不小心穿越到了自己的前世,。糟糕了,大龄女青年有了小鹿乱撞的感觉,可惜对方有个爱到骨子里的女人。“沫儿,原来一直是你......
  • 穿越后少女她躺赢了

    穿越后少女她躺赢了

    十五岁的童晓筱成了平行世界一岁大的小屁孩,再遇自己的养母,从母女变姑侄,还收获了一二三四五个俊美的哥哥。长大后的哥哥们全都是大佬,还把她放在心尖尖上宠。只不过这个流批哄哄的大佬,你也想当我哥哥吗?不然怎么老粘着我?!大佬:“……对,我想当你哥哥,情哥哥。”【无脑甜宠爽.1v1】
  • 落尘归夕

    落尘归夕

    一个小说一个世界。浩荡的宇宙中,光明与黑暗交汇的大地上,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是一个玄幻世界,神秘莫测,存在身体内的血液犹如流星绽放最耀眼的光芒,一名少年踏上了一段修炼之路.....
  • 穹轮天下

    穹轮天下

    在这个到处充满着元素的世界,有着怎样的历经在等着他,穹轮天下,震撼人心。掌控空间之力的他,又会有着怎样的困难。请观看小说穹轮天下
  • 兄长有点轴

    兄长有点轴

    宁蔓:我貌美如花,聪明伶俐,还有女主标配套路“失忆”!我凭什么不是女主?哥哥:……我!富三代!有钱!有才!还是霸道总裁!宁蔓:社会社会!再见再见!
  • 蠢货的游戏

    蠢货的游戏

    通天河底,两位拥有主角命格的人聚在了一起。(穿越者)伯阳:“为什么要救我?”(重生者)龙雯雯:“西天取经需要个徒弟。” (真实世界)伯阳:“你知道我是谁?” (游戏世界)龙雯雯:“六梵天主,你是最强。” [这本一个正经的小说,不搞耶楼的小说。] [前几张可能无聊,可以跳着试试,不影响阅读]
  • 都市第一龙婿

    都市第一龙婿

    既然你们看我不起,那我就让你们望尘莫及。
  • 绝色谋国

    绝色谋国

    绝色女子,十年的筹划,怀揣满腔仇恨,颠覆整个王朝!九鸢以和亲公主的身份踏上大庆国的土地,她所谋的,从来就不是那些丰神俊秀的天家皇子,而是那权倾天下的帝王宝座!
  • 卿本京华

    卿本京华

    黎昭这辈子吧,活着的时候,是个在道上混的,名声不好。死了之后吧,摇身一变成了举世无双的相府千金,名声还是不太好。奈何爹爹疼奶奶爱,有背景,后台硬,平时也就日常嚣张一下这样子,没事帮着查查案、调解调解内宅纠纷、学学武功、打打架、交交朋友、撮合撮合姻缘,黎昭觉得这挺好,虽然江湖不太平,有着总想取黎昭性命的凌霄门和沉迷于绑架黎昭的琉璃坊,但是黎昭压根不带怕的,因为这俩组织都干不过第一杀手组织天星阁,也没人知道,天星阁也是黎昭的后台。嚣张的日子没过多久,麻烦就都找上门来了,不是前朝宝藏就是《杨氏兵法》,黎昭很委屈,她对这两样东西真的完全没兴趣却又偏偏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她。黎昭还有几个不正经的师父和几段不靠谱的姻缘,师父,黎昭一点也不想要,都是他们逼黎昭拜师的,姻缘,黎昭也不想要,都是几段虚无缥缈的感情。黎昭只想安安静静地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可总有人给黎昭添堵,怎么办,那就只好给对方把堵添回去!各位看官瞧好了,且看黎昭如何大放光彩,实现人生终极目标,走上人生巅峰! 感谢大家对《卿本京华》的支持,陈云珂在此拜谢大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