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33

第233章 孟子离娄章句下(2)

【理学讲评】齐宣王闻孟子之言,疑其太甚,乃问说:“吾闻礼经有云:‘大夫有故而去,仕于他国者,为其旧君服齐衰三月。果如礼之所言,则已去国者尚有服礼,而况见在其国者,可以国人、寇仇视之耶?不知旧君如何相待,乃为之制服如此?”孟子答说:“人君欲责人尽礼,须先以礼处人,若其臣在国之,时,有所规正,不以为拂逆,而谏则必行;有所陈说不以为迂阔,而言则必听;使他致君泽的谋略,一一展布,而膏泽下究于民,无有壅而不流者,君臣这等相得,真如手足腹心之一体,恩义何其笃也。如或议论不合,有故而去,其君犹眷恋不舍,使人导之出境,以防其剽掠之虞;又先道达于所往之国,以开其仕进之路。至于田禄里居未忍遽夺,必待三年不返,然后收之,以示望其来归之意。只这三件,何等样尽礼!所以说是三有礼焉。盖其恩义倦倦,始终不替如此。君既以礼遇臣,臣未有不以礼报君者,其为旧君有服,不亦宜乎?”昔子思对鲁缪公曰:“古之君子,进入以礼,退入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其意正与此合。孟子之言,盖有所本也。

【元典】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译文】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接受,有建议,君主不肯听,(因此)恩泽不能遍及百姓;有原因离去,君主就要捉拿他,还想法使他在所去的地方陷入困境;离开的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封地房屋。这样就叫作仇人。(成了)仇人,哪有什么要服孝的呢?

【诸儒注疏】“极”,穷也。穷之于其所往之国,如晋锢栾盈也。潘兴嗣曰:“孟子告齐王之言,犹孔子对定公之意也;而其言有迹,不若孔子之浑然也。盖圣贤之别如此。”杨氏曰:“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孟子为齐王深言报施之道,使知为君者不可不以礼遇其臣耳。若君子之自处,则岂处其薄乎?孟子曰:‘王庶几改之!予曰望之’,君子之言盖如此。”

【理学讲评】搏执,是拘执。极字,解做穷字。孟子承上文说:“古之人君待臣以礼,故有旧君之服。今之为臣者则不然,当其在国之时,情意不孚,议论不合,虽有规谏拒之而不行,虽有建言置之而不听;聪明日蔽于上,膏泽不究于民,盖已不能安其位而行其志矣。及有故而去,不但无人导之出境,且搏执拘禁他,似犯罪的一般,不但无人为之先容,且穷迫之于所往之国,似禁锢的一般。至于田禄里居,非惟不待三年,就于去国之日将他的都收了,是幸其去而绝其来也。夫进不能行其道,退不能容其身,则不特待之如犬马,而实视之如土芥,寡恩如此,所以谓之寇仇也。既日寇仇,又何服之有哉?”孟子斯言,欲深警齐王之失,故不觉其过激如此。然战国之士,朝秦暮燕,势交利合,臣节之不明久矣,故孟子亦据当时之习尚言之。至于君臣义无所逃,安得以去就为厚薄?礼义由贤者出,岂可以用舍为恩怨?孔子迟迟去鲁,孟子不欲悻悻去齐,此圣贤处身之道也。

【心学讲评】齐宣王不能以礼待其臣,昔进今亡,人心改而国不足以立。孟子乃直词以正告之曰:“王亦知君臣之际乎?君臣以义合者也;因义合而情以生,情至而分以定。义之不明,情之不达,而分亦不足以维之矣。君之待其臣,臣之事其君,皆因其心之视之者何如,而厚薄因之。惟君之视臣也,称其材之可能而受之任,体其利病之所在而相感以忱,如手足也,则臣之视君亦如手足之于腹心,莫之令而自从,莫之感而自相应矣。此隆古君臣之谊,一体之休也。如其不然,使之不恤其劳,养之不加以敬,如犬马矣,则臣以利禄而事君,而情实无所合,如国人焉,可合可离而无所系恋也。又不然,而蹂践而辱之,斩艾而戮之,如土芥矣,则幸脱其戮辱,而追思有余怨,如寇仇矣,避之速,报之惨,而无所忌惮也。然则分不可恃;而在乎情,情不易孚,而唯其义,而君臣之际,可易言乎?”

王惊其辞之太危,乃引礼以辨曰:“夫子之所言者情也、义也,而吾闻之礼也则不然。礼有去国之臣仕于他邦者,为其旧君服齐衰三月,期虽减于三年,而服则隆于功缌。夫谓之旧君,则必放逐不容而出奔者,乃必为之服焉,则不必有手足之谊,而固不可施寇仇之报。此又何如而可为之服乎?将无君恩可薄,而臣谊必隆,与夫子之言异乎?”

孟子曰:“可以为之服者,则有说也,此正手足腹心情义之不容已,而礼因之以设也。礼之所言者,谓当在国之时,君有过,而谏则行矣;臣有所欲陈,而言则听矣。其谏也,言也,以道匡君,而使爱养其民者也;行焉,听焉,则民被其润以利于行,受其渥以苏其困,如膏泽之下矣。膏泽虽归德于君,而君之志以行矣。若其去国也,非不合而去也,时势有所不安而以他故去也,而臣之爱念之者未已焉。使人导之出疆,而涂旅无侵暴之意;又先于所往之邦称其材能,荐以禄仕,使不至有无君之戚。乃所受于国之禄田里居,必待三年不反,安于所往之国矣,然后收之以入公焉,其始犹冀其归也。此则敬任之于未去之先,优礼之于方去之日,笃念之于既去之后,情至而礼隆,三有礼焉。如此,则君尽礼以待之,臣亦奉礼以报之,处变而不失其常,情有余而礼行,斯以为之服矣。

“乃今之为臣者,何不幸而不得遇此有礼之君也!其在国也,谏则不行,言则不听矣,虽有膏泽斯民之志,不足以行,而不下于民矣。其不合而有土芥之忧也,乃私奔而去;君忿其背己,而使人搏执之。幸而免于执也,则不惜币玉,告于所往之国,使禁锢以穷极之。若其禄田里居,则去之日即收之,使绝其后来之望焉。夫臣之所谓寇仇者,正此谓也。去不免于执,则诛戮必及;免于执,则困穷加迫。避之唯恐不速,报之不恤其逆,而又何情理之有以为之服哉?然则观于旧君之服,而君臣恩礼之厚薄益可见矣,王何疑哉!”

呜呼!此孟子之危言也。当战国之世,主骄臣贱,不容不以此警人主者也。固非后世反面背主之逆臣所可借以文其过者也。

【元典】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译文】孟子说:“无罪而杀士人,那么大夫就可以离开;无罪而杀百姓,那么士人就可以迁走。”

【诸儒注疏】言君子当见几而作;祸已迫,则不能去矣。

【理学讲评】孟子说:“君子之去就,惟视国家之治乱;国家之治乱,但观刑赏之当否?且如百官庶职皆君之所任用,即陷于罪犹有当宥者;若士本无罪,而在上者乘一时之怒,妄有诛杀,此淫刑之渐也。其渐一长,则将视臣如土芥,非惟士不保其首领,而且骏寻及于大夫矣。为大夫者,度不能救,则宜奉身而去之,盖不可则止,义当然也。如待其祸及于大夫,则欲去而不能矣,岂保身之哲哉?群黎百姓皆君之所子育,即罹于罪,犹有当恤者;若民本无罪,而在上者用一时之法,轻有刑戮,此滥杀之端也。其端一开,则将杀人如草营,不但民无所措手足,而且蔓延及于士矣。为士者知不可留,则远徙以避之。盖乱邦不居道当然也,如待其祸及于士,则欲徙而不得矣,岂洁身之智哉?此君子所以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也。”夫有国家者,使其大小臣工皆惧祸不安,而至于去且徙,岂不殆哉?昔赵杀二臣,孔子至河西而返,正是此意。故明君慎于行法,以系士大夫之心,亦所以为国家计也。

【心学讲评】孟子曰:“君子无轻于去国之情,而有见几而作之礼。国无政,尚可施其匡救也;匡救不从,尚可从容以尽君臣之义。国无刑,则匡救不能施,而祸且及于身矣。有如无罪而杀士乎,士虽卑,亦君之所尝择而登进之者也,而滥于杀矣;大夫虽尊,其能保其无一朝之忿乎,可以去矣,不可待其谴责之及身,欲去而益其杀之心也。若无罪而戮民乎,民虽贱,亦法之所必当而后加刑者也,而滥于杀矣;士虽贵,其能保无淫刑之逞乎,可以徙矣,不得待其网罗之将加,欲徙而即以徙为戮也。危哉,乱世之天下乎!而为士大夫者,怀禄固宠以偷安于旦夕,虽蹋天踏地,自求免祸而不能,亦愚矣!”

【元典】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译文】孟子说:“君主仁,就没有谁不仁;君主义,就没有谁不义。”

【诸儒注疏】张氏曰:“此章重出。然上篇主言人臣当以正君为急,此章直戒人君,义亦小异耳。”

【理学讲评】孟子说:“人君一身万化之原,不正其身未有能正人者。诚于法度号令之颁,一出于慈祥爱利,而无少刻薄,是自处以仁也。由是百官万民奉行德意,莫敢不兴于仁。盖有不令而行者矣,于用舍举措之间,皆归于正大公平,而无少偏陂,是自处以义也;由是百官万民遵守成式,莫敢不兴于义。盖有不言而喻者矣。夫一国化为仁义,此王道之成也。然其端始于君身,有治民之责者,可不以正身为本哉?”按此二句已见前篇,但前篇指人臣正君说,此章指人君正己说。见仁义乃端本澄源之道,上下交修皆不能外也。

【心学讲评】孟子曰:“下之所效法者,君也。君之所以移易人心而兴于道者,德也。今天下士大夫习于残忍贪辱之行,而百姓亦成乎刻薄苟且之俗,此岂天下之人不足与化哉!在昔隆古之代,敦醇厚而尚廉耻,其风俗之美,良有以致之矣。君诚净其心以无欲,而施之下者皆爱养之德,则上下相亲而孝友姻睦之化自广,莫不仁矣。君诚好义以无私,而施之下者皆裁制之宜,则名节素定而正大直方之化自成,莫不义矣。故无患乎末世之天下不易治,亦患世主不以仁义立政教之原尔。”

【元典】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译文】孟子说:“不符合礼的‘礼’,不符合义的‘义’,有道德的人是不遵行的。”

【诸儒注疏】察理不精,故有二者之弊。大人则随事而训理,因时而处宜,岂为是哉!

【理学讲评】孟子说:“所贵乎礼义者,谓其中正而不偏也。礼而合乎中,固君子之所履矣,然亦有似礼而非礼者,如礼本尚敬,而足恭则涉于谄;礼贵有文,而文胜则疑于伪;名虽为礼实非礼之正也。义而合乎中,固君子之所由矣,然亦有似义而非义者,如以执持为义,而止其所不当止;以奋激为义,而行其所不必行;名虽为义实非义之正也。若盛德之大人,乃礼义之所自出,其进退周旋,无一时不依于礼,却不为非礼之礼以取悦;其酬酢举措,无一事不由于义,却不为非义之义以要名;此所以为礼义之中正也。有志于立身者,可不知所法哉。”

【心学讲评】孟子曰:“学者之所终身奉以制行者,礼也,义也。乃不考正于大人之所为与所弗为,则自谓秉礼,而适以乖乎品节之经;自谓好义,而适以悖乎事理之宜;则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是矣。

“礼也者,因人心自然之节,而着为仪制,于是而文物必备焉,周旋进退有度焉。乃习于其仪者,不审其所以然之故,而宾宾然修其度数,使考之于天理人情之安,则大有不合者,即恭敬已极,而徒为文具也;其礼也,正其非礼矣。义也者,因人心不容昧之实,而定为准则,于是而取与严焉,进退死生必决焉。乃矜于其气者,不揆其所当然之故而斤斤然执为可否,考之于此心此理之宜,则固有相悖者,即私利不行,而益其乖戾也;其义也正其非义矣。

“而不观之大人乎?时酌乎过不及而执其中也。时如有过,而过其中也;时如有不及,而不及其中也;必不于仪文度数之中而求中也。参乎常变而尽其宜也。道在常,而可以通变也;道在变,而不失其常也;必不于辞受生死之中而求宜也。

“夫大人之于道宏矣,于德备矣,而要其实,则得义理之真而已矣。礼义不明,而流俗有其礼义。流俗者,小人之道也,唯其无实而徇其迹也。可弗辨哉!”

【元典】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译文】孟子说:“道德行为合乎法度的人要教育、熏陶不合法度的人,有才能的人要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有贤能的父兄。如果道德行为合乎法度的人鄙弃不合法度的人,有才能的人鄙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之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来度量了。”

【诸儒注疏】无过不及之谓“中”;足以有为之谓“才”。“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贤”,谓中而才者也。“乐有贤父兄”者,乐其终能成己也。为父兄者,若以子弟之不贤,遂遽绝之而不能教,则吾亦过中而不才矣。其相去之间,能几何哉!

【理学讲评】中,是德性中和。养,是涵养熏陶的意思。孟子说:“父兄之于子弟莫不愿其贤,而不能、无不肖亦在乎教之而已。如自己有中和之德,而子弟之德性或有所偏,则必抑其过,引其不及,从容涵养,使之自至于中而后已。自己有干济之才,而子弟之才能或有所短,则必开其昏,警其惰,优游渐渍,使之自成其才而后已。如此,则不中者有变化气质之功,而不伤于骤;不才者有开发聪明之益,而不苦其难。那时德修名立,才知父兄的善教,所以乐其父兄之贤,不独生我、长我,而又能成我也。若为父兄者见子弟之不中不才,则严加督责,以求其速成;及见其难成,遽舍之而不教,是弃之而已。夫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君子惟欲与人为善,而家庭之近,子弟之亲,犹且教之无方,养之无术,则所谓中与才者,亦未免过中而不才矣。然则父兄之贤,与其子弟之不肖,相去之间能几何哉?为父兄者,慎不可轻弃其子弟矣。所以古之圣王,蚤建太子而豫教之,自孩提有识,即使之闻正言,见正事,使习与知长,化与心成,此养之之说也,为宗社长久计者,不可不知。”

【心学讲评】孟子曰:“父兄之教其子弟,非但以善其子弟,亦为父兄者之道当然也。于其所调剂,可以征父兄之性情焉;于其所裁成,可以征父兄之学术焉。故可即其教子弟者以自成其德,故曰‘教学半’也。

“夫性情之无偏无戾,而能受物之忤者谓之中;学术之有经有权,而能治物之过者谓之才。夫父兄而任教之事,则必自处于中矣,自有其才矣。而子弟之乖戾而不中者,吾以大中而知其刚柔之有偏,则沉潜以养其刚,高明以养其柔,而渐使之中焉。子弟之卑暗而不才者,吾以全才而知其识力之所穷,则扩其鄙陋以养其识,勉其退缩以养其力,而渐使之才焉。迨其能中与才矣,则耳目一新,心思一畅,居之而有得,行焉而不困,而为子弟者乃知有贤父兄之乐如此其切于身心也。

“若自见其中也,因子弟之不中,遂谓其性情之终不可革,自见其才也,因子弟之不才,遂谓其学术之终不可益,因弃之而不教焉;则情有所激而性亦为之亢,术有所诎而学不能为通,其中非中,其才非才,与不肖之子弟乖戾而卑暗者,其相去之间不能以寸矣。

“故司教者因人才之不齐而教之多术,即以涵养其和平而广其作用,岂但益于子弟而无益于己哉!”

【元典】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诸儒注疏】程子曰:“有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

同类推荐
  • 走向未来——罗素与萨特,新世纪的曙光

    走向未来——罗素与萨特,新世纪的曙光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形怪状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矫正后人对荀子天论和性论之误解。荀子言天道,分本体与现象两部分。本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无形,这属于天职的部分。现象即能生之本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故人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属于人职的部分。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即强调人伪比天性更重要。荀子论性,认为人既有好利疾恶之性,亦有好义欲善之性。但好利疾恶不等于恶,人一味放纵好利疾恶之性,以至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才是恶。同理,好义欲善不等于善,只有学至全尽、知类明统、深思熟虑,实际上建构出礼仪法度来,才是善。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说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是因为孟子不重视后天人为之伪。因此荀子言性,只是本始材朴,无所谓善恶。故与其说荀子是性恶论者,不如说是善伪论者。
  • 老子试读

    老子试读

    本书对老子《道德经》的原文进行了试读和注释,在“破”的学术意义上,排除了对老子消极遁世的误解,驳斥了把《道德经》视为卜巫之术的行径,摈弃了认为老子的权诈功利的想法在“立”的创见上,说明了老子的哲学足以破解唯物辩证法的迷惑,为心灵生命境界开创出超然的立场和出路。
  • 《庄子》寓言的文化阐释

    《庄子》寓言的文化阐释

    本书对《庄子》寓言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讨,着重论述了思维文化、学术文化、文学艺术、农工商贾文化、科学技术、养生文化等诸多方面。
  • 伦理学

    伦理学

    本书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道德的起源和发展、道德生活的理论、行动的世界,分别从道德意识、道德自我和道德社会这三个方面展示了实验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实用主义伦理思考的基本内容。
热门推荐
  • 魔君留步:黑心大神甜心妖

    魔君留步:黑心大神甜心妖

    “子神大人,渡我成神好不好?”“子神大人,喜欢我一次好不好?”“子神大人,别杀我好不好?“她本是天地孕育的最有灵性的生灵,与姐姐一同在世间自在遨游。飞升本就是必然的结果,遇到大慈大悲菩萨心肠善良天下无敌的子神大人,大大的加快了速度也一跃成神。奈何性子不羁,与众神冲突颇多。最终入了妖魔道,带领一众妖魔种地吃瓜。可是偏偏那些神仙还不放她。怎么,种地农药污染你家土地了不成?还有你这个不明是非的精神分裂的子神,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吗?!他们还说我喜欢你呢你怎么就不相信?!看看别人根正苗红会撩妹,你再不考虑喜欢我我就要跟别人跑啦!好了,我跑了。然后无尽山就多了一个五体不勤的山主。你还记得无尽山吗?那个一切开始的地方。“楚彻离,你道我是妖,祸你大兴天下””你为大兴最好的捉妖师,那你可知,我是什么妖?”“如此兴师动众,连天界也派了人来,可真是好大的面子。”简书看着他,笑得泪眼迷蒙。高高在上,大慈大悲的神。我真的很荣幸啊,短短几千年,让你来两次杀我。那就,再让你杀我一次吧。自此以后,一别两宽。遇见你,是我幸也。也是不幸。
  • 讲给女朋友的365个睡前故事

    讲给女朋友的365个睡前故事

    很多很多温馨的小故事,是讲给大人听的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莜莜我心

    莜莜我心

    吾家有儿初长成莜梦看着面前比她高了半个头的家伙表示很满意。慕黎褪去平日的高冷抱着她的手臂求安慰,撒娇道:“姐姐,有人欺负我”莜梦:“…”【双洁1v1养成系】
  • 土豪的佛系日常

    土豪的佛系日常

    为人存三分痴傻,防别人生了妒恨。在世养几只土猫,寻生命真正趣味。本文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只想混吃等死的土豪日常。
  • 小额灵魂交易所

    小额灵魂交易所

    高升与魔同行的成长故事。大家都要打BOSS,高升的责任是做一个永远无法被击倒的大BOSS。
  • 北大学子美文

    北大学子美文

    作品以刚柔的审美意识,以细腻优美的笔调,抒发了相思之委婉,情意之缠绵,失意之感悟,理智之潜流等多维多味的心之情结,情理深处蕴含着温馨之感,给人以情的启迪和美的陶冶。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方位理性的展示了当代高等学府学子的高层次的情感阅历和深层次的人生感悟。作者缘其所好,自由挥笔,或叙事,或阐理,或抒情,坦率地表达了个人思想志趣,淋漓尽致地宣泄内心感受,真实地叙说所见所闻所感,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交相辉映,叙事、抒情和说理相得益彰。
  • 青春校园之辰月之恋

    青春校园之辰月之恋

    失去双亲的她,误打误撞来到了顾家,进入了圣丹利学院。不知道,走这一遭,是欢乐?是哀痛?还是悲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你是想报恩吗?”“是。”“那,以身相许如何?”他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慢慢的靠近,黑曜石般的眼眸,俊美的脸,差点让人窒息。“不,我们只是兄妹!”
  • 红线千里非缘来

    红线千里非缘来

    她是公主,生下来就被一根红线错指了姻缘。谁能想到,所谓的红线,竟然差点颠覆了一个王朝……
  • 硕果汁景

    硕果汁景

    开学第一天公告栏上指尖相触,在画室的相遇,冰冷少年和古怪少女展开了一段美好的校园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