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59

第259章 孟子章句下(5)

“盖友道莫大于敬。敬者,有其不得不敬之故。贵与贱,皆天之所自授也,故下不得不敬上,命于天者定,不可干也,谓之贵贵。贤者受职,则君尊而臣卑。贤与不贤,抑天之所授也,故下贤而上不得不敬,得于天者厚,不敢轻也,谓之尊贤。欲友贤者,必乐道而忘势。天秩定则贵也而贵之,天理行则贤也而尊之。明明一不可越之理,生其不容已之心,而敬生焉。其为义也,俱人心固有之制,同原而发者也。故友者,行吾心之敬而已矣。不知德者习于贵而不知有贤,因而挟心生焉,则士亦可以挟贤以相亢,上下不交而友道衰,何足以语此哉!”

【元典】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译文】万章问道:“请问,同别人交往要抱什么样的心情?”孟子说:“恭敬的心情。”万章问:“(常言道:)‘(对别人的礼物)拒绝了又拒绝是不恭敬的’,为什么呢?”孟子说:“有地位的人赐给的礼物,(接受前暗自)说:‘他得来这些东西是符合义的呢,还是不符合义的呢?’然后才接受。(人们)认为这是不恭敬的,所以不拒绝。”

【诸儒注疏】“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却”,不受而还之也。再言之,未详。万章疑交际之间有所却者,人便以为不恭,何哉?孟子言尊者之赐,而心窃计其所以得此物者,未知合义与否,必其合义然后可受,不然则却之矣。所以却之为不恭也。

【理学讲评】交际,是以礼往来。却,是拒而不受。万章问于孟子说:“君子以一身酬酢万变,无一不本之于心。至于以礼仪币帛彼此往来交际,敢问此心果何心也?”孟子答说:“人有恭敬之心存于中,而后假币帛之仪将于外。交际之礼,乃彼此相敬,其心主于恭而已矣。”万章问说:“交际固所以将敬,辞让亦所以明礼,乃有却之,却之而不受的,人便以为不恭,何哉?”孟子答说:“凡处人之馈,未有无故而却者。如尊者有赐于我,我心必私自忖度,说:此所赐之物,必是取于人者,不知其取此物果合于义,而当得者乎?抑不合于义,而不当得者乎?必所取合义,而后可受。如其非义,便不可受,而当却还之矣。夫以尊者之赐,计其不义而不受,则是鄙其物而轻其人,傲慢莫大焉,此所以却之为不恭也。惟以此为不恭,故宁受之而不敢却,以卑承尊之礼,宜然也。知不却之为恭,而交际之心益可见矣。”

【元典】

曰:“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译文】万章说:“如果不用言语拒绝,而在心里拒绝,(暗自)说:‘他从百姓那里取来这些东西是不义的’,然后用别的理由拒绝接受,不行吗?”

孟子说:“他以正当的理由送礼,按礼节规定送礼,这样,便是孔子也会接受的。”

【诸儒注疏】万章以为彼既得之不义,则其馈不可受,但无以言辞间而却之,直以心度其不义,则托于他辞以却之,如此可否耶?“交以道”,如馈赆闻戒,周其饥饿之类;“接以礼”,谓辞命恭敬之节。“孔子受之”,如受阳货烝豚之类也。

【理学讲评】万章又问孟子说:“尊者之赐,固不可却,而不义之物,终不可受,于此而求善处之术。当其以物来馈,心虽知其不义,请勿显言其不受之故,而以辞却之。但心中暗地计较说,此其物是不义而取之于民者,但假托他事以为辞,而却之不受。则在我既无不义之污,在彼亦难加我以不恭之罪,人己之间,两无所失,不亦可乎?”孟子答说:“处人之馈,以辞却之,固嫌于径直而不逊;以心却之,亦失之诡故而不情。但看道与礼何如耳。如使其交于我者,当馈而馈,当赆而赆,而有道以相与,其接于我者,申之以词,将之以物,而有礼以相加。这等的交际,则虽圣如孔子,为礼义之中正,亦有见于道之可受,而不问其所从来,有见于礼之可受,而不疑其为非义,斯受之而已矣。以孔子而犹不为己甚之行,则有赐于我,而以心却之者,亦岂得顺应之道哉。”

【元典】

万章曰:“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曰:“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礅。’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

【译文】万章说:“如果有个在城外拦路抢劫的人,他以正当理由送礼,按礼节赠送,这样也可以接受他抢来的东西吗?”孟子说:“不行。《康诰》上说:‘杀人抢劫,强横不怕死的人,人们没有不痛恨的。’这种人是不必等候教育就可以处死的。(这种规定,)殷朝从夏朝继承来,周朝从殷朝继承来,没有拒绝继承的;到现在更是要继承它,怎么还能接受他的东西呢?”

【诸儒注疏】“御”,止也。止人而杀之,且夺其货也。“国门之外”,无人之处也。万章以为苟不问其物之所从来,而但观其交接之礼,则设有御人者,用其御得之货以礼馈我,则可受之乎?《康诰》,《周书》篇名。“越”,颠越也。今《书》“闵”作欧,无“凡民”二字。“礅”,怨也。言杀人而颠越之,因取其货,闵然不知畏死,凡民无不怨之。孟子言此乃不待教戒而当即诛者也,如何而可受之乎?“殷受”至“为烈”十四字,语意不伦,李氏以为此必有断简或阙文者近之,而愚意其直为衍字耳。然不可考,姑阙之可也。

【理学讲评】御,是拦夺财物。《康诰》,是《周书》篇名。越,是颠越。诚,是怨恶。万章又问孟子说:“夫子谓受赐者但当观其交际之礼,不必更问其所从来。设若有人于国门之外,旷野之所,截人而杀之,因用其御得之货,交我以道,馈我以礼,若此者,亦可不问其所从来而受之乎?”孟子答说:“若是御人之货,则岂可受?《书经·康诰》之篇有云:‘杀人而颠越之,因取其所有之货,闵然不知畏死。’这等凶恶之人,人所共愤,凡民无有不礅怨者。可见御入之盗,乃天理之所不容,王法之所不宥,不待教戒,即当诛戮者也,岂可受其馈乎?盖义所当受,即殷受夏之天下,周受殷之天下,亦有所不辞者,其功烈至今光显,人孰得而议之。若夫御得之货,不义甚矣,如之何其可受也哉!此可见君子虽重于绝人,而未尝不严于律己,尊者之赐,虽有所弗却,而义利之辨,固未尝不审也。”

【元典】

曰:“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译文】万章说:“现在的诸侯从百姓那里掠取财物,就像拦路抢劫一样。如果他们按照礼节交往,这样君子就可以接受他们的礼物,请问这又怎么说呢?”孟子说:“你认为如果有圣王出现,他将会把现在的诸侯统统杀掉呢,还是把经过教育仍不悔改的诸侯杀掉呢?认为不是他该有的东西他拿了,这就是抢劫,这是把‘抢劫’的含义范围扩大到最尽头了。孔子在鲁国做官时,鲁国人有打猎时争夺猎物的习俗,孔子也去争夺了。争夺猎物尚且可以,何况接受别人赠给的礼物呢?”

【诸儒注疏】“比”,连也。言今诸侯之取于民,固多不义,然有王者起,必不连合而尽诛之。必教之不改而后诛之,则其与御人之盗,不侍教而诛者不同矣。夫御人于国门之外,与非其有而取之,二者固皆不义之类。然必御人,乃为真盗,其谓非有而取为盗者,乃推其类至于义之至精至密之处,而极言之耳,非便以为真盗也。然则今之诸侯,虽日取非其有,而岂可遽以同于御人之盗也哉!又引孔子之事,以明世俗所尚,犹或可从,况受其赐,何为不可乎?“猎”较,未详。赵氏以为田猎相较,夺禽兽以祭。孔子不违,所以小同于俗也。张氏以为猎而较所获之多少也。二说未知孰是。

【理学讲评】“比”字,解做“连”字。充,是推广的意思。万章又问孟子说:“御人之货,诚不可受矣。窃见今之诸侯,暴征、横敛,剥民以自奉,其取诸民之不义,就与御人国门之外的一般。苟善其礼,而备物以相交,斯君子受之,而不嫌于不义,此与受御人之货者有何分别?敢问此何说也?”孟子答说:“今之诸侯,取之于民,固多不义。比之于盗,则亦太甚矣。试以王者之法论之。子以为今之天下,有王者起而修明法度,将连合今之诸1侯而尽诛之乎?抑先施教令,不改而后诛之乎?必教之不改而后诛之,则与御人之盗,不待教而诛者固有间矣。今但以其取非其有,而遂谓之盗,是乃推不取之类,直至于义之至精至密的去处,必一介不取而后为义之尽,所以:稍涉不义,而即加之以盗名也。其实御人之盗,乃为真盗。诸侯取非其有,;虽今之所谓民贼,岂可遽以同于御人之盗也哉。即诸侯异于御入之盗,则诸侯之馈,亦异于御得之货矣,尚何疑于君子之受赐乎?猎较,是田猎相较,夺取禽兽。孟子又告万章说:“诸侯之馈,所以不可概却者,非但义不可以过求,而礼固不嫌于从俗也。昔者孔子之仕于鲁国也,鲁人之俗,每当祭祀之时,必去田猎于外,追逐禽兽,争相较夺,以供俎豆之需。此其事宜非圣人之所屑为矣,乃孔子亦从其俗而与之猎较焉。夫田猎之事,鄙事也;较夺之俗,薄俗也。孔子犹且为之,不肯自别于鲁人,则知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况乎交以道、接以礼者,而其赐岂有不可受乎?”盖猎较之俗,不能累孔子之圣,而诸侯之赐,不足病君子之廉。处世之道,但求合于中庸之行而已,岂必绝物以为高哉。

【元典】

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曰:“奚不去也?”曰:“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

【译文】万章说:“那么孔子做官,不是为了行道吗?”孟子说:“是为了行道。”“行道何必去争夺猎物呢?”孟子说:“孔子先用文书规定该用的祭器,(规定)不用四方珍奇的猎物充作祭品。(所以要用打猎争夺来的猎物作祭品,以避免祭品短缺。)”万章说:“孔子为什么不辞官离开呢?”孟子说:“为了试行(自己的主张)。试行的结果足以行得通,君主却不推行,这才离开那里。所以孔子不曾有过在一个国君那里呆满三年的。”

【诸儒注疏】此因孔子事而反复辨论也。“事道”者,以行道为事也。“事道奚猎较也”,万章问也。“先簿正祭器”,未详。徐氏曰:“先以簿书正其祭器,使有定数,而不以四方难继之。物实之夫器有常数,实有常品,则其本正矣,彼猎较者将久而自废矣。”未知是否也。“兆”,犹卜之兆,盖事之端也。孔子所以不去者,亦欲小试行道之端,以示于人,使知吾道之果可行也。若其端既可行,而人不能遂行之,然后不得已而必去之。盖其去虽不轻,亦未尝不决,是以未尝终三年留于一国也。

【理学讲评】事道,是以行道为事。簿,是簿籍。兆,是事端之先见者。淹是留滞。万章又问孟子说:“君子之仕,将以道易俗也。今孔子从鲁之俗如此,然则其仕于鲁也,固非以行道为事与。”孟子答说:“孔子身任斯道之责,行道之外,更有何事,乃事道也。”万章又问说:“孔子既以行道为事,则猎较之俗,宜思有以变之,而反从之何也?”孟子答说:“孔子从俗之意,固非安于因循,但以其积习既久,未可遽变,姑先正其本耳。盖鲁人之猎较以供祭者,只因祭无定器,实无定品也。孔子先为簿书以正其祭器,使器有定数,而不以四方难继之物,供其簿书之所正者,使实有常品,品物既定,则大本正矣。彼猎较所得之物,虽多无所用之,其俗将不禁而自废。此于从容之中,寓变俗之法,正圣人转移之妙用也,安可谓之非事道乎?”万章又问说:“孔子欲以变俗,而为是委曲迁就之图,则行道之志,有不能自遂者矣。志不得遂,何为而不去乎?”孟子答说:“孔子非难于一去也,但世方望我以行道,而我更张太骤,将启人疑畏之心。所以不去者,正欲寻个头脑。从簿书器物做起,先小试其道以示人,使人知吾之道,简便易从,而不苦其难,然后可以次第施为,而吾道大行之兆,将于此乎卜之耳。若其兆既可行,而入不能遂行其道,则非吾道之难行,由君上之不能用也,于是不得已而始去。盖其去虽不轻,而志则未尝不决。是以可仕则仕,可速则速,未尝终三年之久,淹留于一国也。其去留之不苟如此,何莫而非事道之心哉。”

【元典】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译文】孔子或者看到有行道的可能而去做官,或者因为君主对他以礼相待而去做官,或者因为君主能供养贤士而去做官。对于季桓子,是有行道的可能而去做官;对于卫灵公,是他能以礼相待而去做官;对于卫孝公,是他能供养贤士而去做官。

【诸儒注疏】“见行可”,见其道之可行也;“际可”,接遇以礼也;“公养”,国君养贤之礼也。“季桓子”,鲁卿季孙斯也。“卫灵公”,卫侯元也。“孝公”,春秋、史记皆无之,疑出公辄也。因孔子仕鲁,而言其仕有此三者。故于鲁则兆足以行矣而不行然后去,而于卫之事,则又受其交际问馈而不却之一验也。

尹氏曰:“不闻孟子之义,则自好者为于陵仲子而已。圣人辞受进退,惟义所在。”愚按:此章文义多不可晓,不必强为之说。

【理学讲评】见行可,是见其道之可行。际可,是交接有礼。公养,是供馈之仪。孟子又告万章说:“孔子行道之心,不但于仕鲁见之,苟可以仕,未尝不委曲以冀其一遇也。吾尝历观其仕进之迹,大概有三,有时会偶值事机适投,见得吾道有可行之兆,则委身而仕,这是见行可之仕。其次道虽未见其可行,而能迎之致敬,待之有礼,此盖有尊贤之诚者,则亦不忍遽去而仕焉,这是际可之仕。其次礼虽未必其能尽,而有廪人继粟,庖人继肉,此能修养贤之典者,亦不忍遽弃而仕焉,这是公养之仕。然果何以征之?其仕于鲁也,当定公即位之初,正桓子执政之日,此时桓子能荐之,定公能用之,驳驳乎道有可行之渐,因与桓子共政而不辞,此所谓见行可之仕也。其仕于卫灵公也有感于郊迎之礼貌,则就之,未至于问陈,不遽行也,此所谓际可之仕也。其仕于卫孝公也,有感于问馈之殷勤,则就之,将待其为政,不遽:去也,此所谓公养之仕也。夫日行可,日际可,日公养,仕虽一无所择,而义则一无所苟,则何莫而非事道之心哉。”观于此章,圣贤之辞受进退,固不肯徇俗苟为同,亦不可矫俗而苟为异,从违可否之间,惟以礼义为之权衡而已。

【心学讲评】孔子之道,以持己,以应世,有经有权,而权不爽于经,经亦自有权焉。盖于己于人,苟无伤于大义,则可以行吾因时济物之大志,而不绝人以不可近之高。内不失己,外不失人,经权之大用合矣。世之衰也,诸侯无求贤之诚,道不可行固已。而幸有交际之一涂,侯王以币帛金粟礼贤者,为上下可交之牖;非是,则君与士阔绝而无相接之端矣。故孟子游于诸侯,未尝谢绝焉。

万章疑其不可受,而问于孟子曰:“今交际之礼,诸侯不废,而君子听之。夫君子之与人也,必论其心。乃交际,文耳,其心未可问也,将果慕君子而欲用之乎?抑以是为仪文而姑行之乎?”孟子曰:“以王侯之尊,而交际行于士,盖有尊贤之遗意焉,恭也。”

同类推荐
  • 创新实践与唯物史观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创新实践与唯物史观形态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二辑)

    本书通过对创新实践范畴的剖析,从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革命这一事实出发,把实践进一步划分为常规实践和创新实践,并指出了创新实践更能体现实践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人的本质存在方式,正如马克思通过确立实践存在论构建了历史存在论的唯物史观一样,当今时代迫切需要在创新实践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创新实践存在论的唯物史观。
  • 《易经》心得

    《易经》心得

    《易经》似乎深不可测,其实《易经》是来源于现实的,它必然也能指导现实。《易经》是对宇宙玄机的探索,对人生哲学的概括,对天、地、人之关系的总结。一千个人看《易经》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解读,但也一定会有一千个不一样的收获。
  • 存在即关系

    存在即关系

    你所能见到的都是不真实的,只有你所感悟到的才有可能是真实的——这肯定是宇宙中最为奇怪的事情之一。
  •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本书详细阐释了包容这一人生大智慧的深刻内涵,及其在为人处世、婚姻家庭、成就事业、面对成败、化解苦难等方面的广泛运用。阅读本书,你将明白:包容是灵活处世的哲学,是审时度势的大智慧,是成熟人生的自我完善。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热门推荐
  • 绝世女妖王

    绝世女妖王

    她是万年前没落妖族的遗孤,手持长鞭,为师复仇,却无意间得了天地无双的武器,解开了身世之谜,他是仙人后裔,纨绔而任性的世子,偏偏遇上了那傲娇倔强的冤家。“陆大世子,以后下雨记得要打伞。”“为什么?”“别让你的脑子再进水了。”某男的目光无奈又宠溺。坎坷复国路,一箫一剑走千古。
  • 桃园大陆

    桃园大陆

    玄幻、平行空间、穿越、星球大战、科幻、第一季玄幻,第二季:科幻、穿越、星球大战、园大陆的人肌肉比地球人发达俩百倍,心脏里有内部空间,可以吸收大量空气,在空中短时间滑行,主角是。女性,反向思维逻辑创造出的人物,李伊人武道、符文、阵法同修,有可能是桃园大陆最年轻的武侯,李伊人离家出走,后来得到飘渺宫李秋水的武功秘籍,大闹山神帝国、洗劫御膳房、敲诈鸿山帝国国王……
  • 役鬼通神

    役鬼通神

    三流佣兵团,赤焰佣兵团中的少年文书兰默天生异禀,智力过人眼力绝佳记忆力越绝,还有一双巧手能利用通俗材料做成不凡的武器,更厉害的是耍耍嘴皮子!可惜他无法修炼武技和术法,但这鬼灵精少年的一生却不会因此而沉寂孤单,凭藉他的智慧和一张嘴,他克服自身的阻碍,一步一步挑战极限,连敌对阵营都对他另眼相看,硬要将神秘咒法交接给他,让他学会役鬼之术!随著他脑子里的机械声音不停出现,他的奇妙身世要抽丝剥茧的揭晓了!
  • 三世同修

    三世同修

    《三世同修》梗概:天道之女曦月因降妖遇到落魄的龙族少主天溟,后助其成为龙族族长,天溟因此爱上了她,但这是不被天道所允许的,曦月因真心喜欢他执意要和天溟结为伴侣。于是天道就给他们设了“三世劫难”但由于一些特殊情况,所以曦月和天溟的灵魂被分为三份,同三个世界中命中注定要有渊源的三对伴侣灵魂融合,展开了一场奇葩的汇合之旅。
  • 终极进化岛

    终极进化岛

    金原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普通大学生,毕业季,班里富二代提议去往一个度假小岛享受最后的快乐时光。一行人便去往传说中的岛屿,不料飞机失事,坠落到另一座神秘小岛,岛中危机四伏,凶兽肆虐!他们必须在这座充满杀戮与进化的孤岛上生存下去,并揭开隐藏在孤岛后面的惊天秘密。
  • 星落响歌

    星落响歌

    星落,响歌。少年从星落之地出发,前往歌的方向。少年不停的往前走着,走着……路途中他邂逅了很多的人,遇到了很多的事。精灵魔装、魔兽、刻纹、斗气、炼金术、结界、灵歌……在路途的终端,等待着他的会是什么呢?他能找到她所说的东西吗?会有一天,他也能唱出,她最爱的那首歌吗?
  • 鬼王独宠清城妃

    鬼王独宠清城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天才医生,二十五岁就获得博士学位,她亦是黑暗组织的顶尖杀手。当她魂穿到异世,平凡的伪装下,是怎样的倾国倾城……他是暗夜的修罗,冷心冷情,但那只是因为他还没有遇到那个令他一见倾心的人,一但遇上,要么不爱,要么爱入骨髓……
  • 夭倾

    夭倾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有一种爱叫做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或许我们都应该回到最初,那个少不更事的年代,多好,虽然也会哭也会伤心,但不会绝望,,,不会心碎……………
  • 泡沫的影子..more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