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271

第271章 孟子告子章句上(7)

“今夫奕之为数,局道有一成之疏密,胜负有积算之多寡,尽乎一局之中而可见,小数也。然学之者不专心以索其巧,致志以决于胜,则不得也,是岂必无师以授之哉!有奕秋者,以奕着,即以奕氏,盖通国之善奕者,其知奕理审而以教人者,亦有道矣。乃使奕秋诲二人奕焉。均是人也,均是欲学奕者也,非一人巧有余而一人不足也。其一人心已专矣,志已致矣,可以信秋之不我欺,而求尽乎所诲之术,惟秋言之是听,虽旁挠之不动也。其一人者,秋当前而指示之,亦暂有以当其心而听之矣,乃忽一念焉,于不必有之中作或有之想,于不可得之物生可得之望,妄意所成,遂以为有鸿鹄将至,而援弓缴而射之,则于秋提命之下,神已驰而心不能以自主,则虽与彼专心致志者而俱学,其理乍得而旋失,识偶开而复合,以终不能成其技,必弗若矣。自其弗若之后而言之,均一奕秋之徒,而巧拙悬绝,则且谓明暗之数得于天者不同,而智弗若与?乃自其心志之存去而言之,可决之日非然也。有心不专,非天啬之于心;有志不致,非天夺其志;有智不用,非天吝其智也。则王之不智亦若是焉耳,而又何惑乎!”

故均是王道也,吾非尧、舜而不敢陈,亦有愧于古之善诲者也。乃伊尹诲汤,而汤以王;太公诲文王,而文王以兴;吾以诲王,而王终不悟。汤有日跻之敬,文王有不显之临,非恃天锡之智,恃其心志而已。王何尝不可为汤、文?而寒之者亦何足以塞王之聪明?自有心志而自忘之,非智之咎明矣。故凡下愚之不可移者,无他,惟不移也,是以下愚也。可以晓然而无惑矣。

【元典】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放弃生存而要义。”

【诸儒注疏】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理学讲评】熊掌,是熊蹄,其味甚美。孟子见世人徇利而忘义,往往丧失其羞恶之心,乃就死生之际,摘其良心不昧者,以开导之,说道:“理义之在人心,小而取舍,大而死生,无不权度于斯,顾人决择如何耳。今夫鱼之味美,我之所欲食也,熊掌之味亦美,亦我之所欲食也。使两味不可得兼,就中择取一味,其宁取于熊掌乎!盖熊掌之味,比鱼更美,故舍鱼而取熊掌也。就如人有此生,乃躯命所关,生固我之所欲也,而义为守身之大闲,纲常赖以立,名节赖以全,亦我之所欲也,求生则义必有亏,赴义则生必有害,二者也不可得兼,就中摘取一件,其宁取于义乎!”盖义之所在,比生更重,故舍生而取义也。夫生之与义,轻重较然如此,人可不审其权度,以为临事应变之准乎!

【元典】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译文】生存是我所喜爱的,但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恶的,但我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所以有些祸患我不躲避。

【诸儒注疏】释所以舍生取义之意。“得”,得生也。欲生恶死者,虽众人利害之常情;而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乃秉彝义理之良心。是以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也。

【理学讲评】辟,是躲避。孟子承上文说:“人之所以舍生取义者,果何心哉!盖生本我之所欲,然其心以为仗义而死,即捐躯殒命,而凛然大节,植万古之纲常,其义之可欲尤有甚于生者,故虽可以侥幸得生,而一念慕义之心,必不肯苟且以求活也。死本我之所恶,然其心以为不义而生,即偷生苟免,而有觋面颜,昧人间之廉耻,其不义之可恶,尤有甚于死者,故虽可以展转脱祸,而一念恶不义之心,必不肯避难以图存也。”盖好生恶死,虽人情趋避之常,而舍生取义,则天理民彝之正,于此见羞恶之良心,人所固有,而不可无祭识之功矣。

【元典】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假使人们所喜爱的没有什么超过生存的了,那么凡是可以保命的手段,哪样不采用呢?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什么超过死亡的了,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事,哪样不去干呢?

【诸儒注疏】设使人无秉彝之良心,而但有利害之私情,则凡可以偷生免死者,皆将不顾理义而为之矣。

【理学讲评】孟子又承上文说:“人之利害,莫切于生死,而今义不苟生者,惟其有是秉彝之良心也。设使人无好义的良心,惟知有生之可欲,而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苟全性命,为得生之计者,将无所不用其力矣。岂肯捐躯以就义乎?设使人无恶不义的良心,惟知有死之可恶,而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苟免祸灾,为辟患之地者,将无事不可为矣,岂肯轻身以犯难乎?由其有是好义之心,而义之可欲,有甚于生,故宁舍生取义,虽可以苟生而有不用也。不然岂乐于轻生者耶?由其有是恶不义之心,而不义之可恶,有甚于死,故宁捐生赴难,虽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不然,岂乐于就死者耶?”观此而秉彝之良心,为人之所必有,昭然自见矣。

【元典】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由此可见,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存的,所憎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是有的,只是贤人能不丧失它罢了。

【诸儒注疏】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众人汨于利欲而忘之,惟贤者能存之而不丧耳。

【理学讲评】孟子又承上文说:“人情莫不好生而恶死,而今以秉彝之良心观之,义之可欲,尤甚于生,不义之可恶尤甚于死,即此欲义恶不义之心,非独贤者有此心也。秉彝之良,不以贤愚而有丰啬,人人皆有之,但众人汩于利欲之私,多有丧失其良心者,惟贤者操存此心,守而勿失,是以可生可死,而此欲义恶不义之心,独能坚定而不变耳。其实贤者勿丧之心,即众人固有之心,而物欲未昏之时,曷尝无天理暂明之候哉!”

【元典】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饿死,(但如果)吆喝着施舍给人,路上的饿汉也不愿接受;(如果)用脚踢着施舍给人,那就连乞丐也会不屑一顾的。

【诸儒注疏】“豆”,木器也。“嘑”,咄啐之貌。“行道之人”,路中凡人也。“蹴”,践踏也。“乞人”,丐乞之人也。“不屑”,不以为洁也。言虽欲食之急而犹恶无礼,有宁死而不食者。是其羞恶之本心,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人皆有之也。

【理学讲评】箪,是竹器。豆,是木器。哮,是以口招呼。蹴,是用脚践踏。行道,是过路的人。乞,是乞丐。孟子又承上文说:“欲义恶不义之心,人人皆有,何以验之?今夫一箪之饭,一豆之羹,其为物至微,然自饥饿之人视之,得此则生,不得则死,其为躯命所关则甚重也,宜乎以得食为急,不暇计礼义之何如矣。设使置箪豆于旁,大声招呼,而使人就食,便是行道的人,也将恶其声音,鄙之而不受,以其哮尔之可羞也。设使弃箪豆于地,用足蹴踏而复与人使食,便是乞丐的人,也将恶其无礼,委之而不屑,以其蹴尔之可羞也。”夫路人乞丐,至微贱者,犹知礼食为重,不肯以生死之故,而泯其羞恶之心,况于士君子之流乎!此可以验良心为人之所必有矣。

【元典】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一万钟的俸禄,(有人)却不问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诸儒注疏】“万钟于我何加”,言于我身无所增益也。“所识穷乏者得我”,谓所知识之穷乏者感我之惠也。上言人皆有羞恶之心,此言众人所心丧之,由此三者,盖理义之心虽日固有,而物欲之蔽亦人所易昏也。

【理学讲评】所知穷乏,是相知贫穷的人。得我,是感我恩惠。孟子又承上文说:“礼义之心,虽人所固有,而物欲之蔽,则人所易昏。箪食豆羹,生死所系,尚知呼蹴为可耻,而不之受矣。至于万钟之禄,岂特箪豆之微,辞受之间,其当辨宜何如者,乃不辨礼义之当得与否,而冒焉受之,夫万钟虽厚,特身外之物耳。不得于我何损,得之于我何加?非若箪食豆羹得失,有关于生死者也,而顾冒焉受之,却是为何?岂将为宫室计,而欲极其华美,为妻妾计,而欲极其奉承,为所识穷乏者计,而欲其感我之周济与?使真以此三者之故,而受无礼义之万钟,则大异乎不受哮蹴之心矣,岂不可慨也哉!”

【元典】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该宁死也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行径不也应该停止了么?这就叫丧失了他的本性。

【诸儒注疏】言三者身外之物,其得失比生死为甚轻。向为身死犹不肯受嘑蹴之食,今乃为此三者而受无礼义之万钟,是岂不可以止乎?“本心”,谓羞恶之心。

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

【理学讲评】乡,是指不得则死之时而言。孟子又承上文说:“人之一身,惟生死为最切,以身外之物较之,其得失轻重,大相悬矣。乡为身死而不肯受哮蹴之食,今却为宫室之美,而受无礼义之万钟。乡为身死而不肯受哮蹴之食,今却为妻妾之奉,而受无礼义之万钟。乡为身死而不受哮蹴之食,今却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无礼义之万钟。当躯命所关大不得已之际,尚能辨礼义决死生,而此三者,身外之物,其得失比之生死何如,岂独不可以已乎?可已而不已,非利禄重于死生也。私欲锢蔽,天理灭亡,向时不受哮蹴之本心,至此丧失而无存,是以能决绝于死生,而不能忘情于丰约,斯人也,殆行道乞人之不若矣,岂不可哀也哉!”大抵人情处危迫之地,则多激发于义理,居宴安之时,则易沉溺于物欲,自非烛理素明,养心素定,而临事又加省察,恶能持守不易,以脱然于外物之累乎?孟子此章指示良心,最为真切,学者宜三复于斯。

【心学讲评】孟子曰:“今之陷溺于利欲之中,而尽丧其羞恶之心者,类皆非果不知羞恶之人。而所以沉迷而不返,静念其故,不特为君子之所笑,而亦当自笑矣。夫人之所不可昧者,义也,而所甚难忘者,生死之际。使其果迫于死生而弃义,犹可言也。乃迫于死生而不弃者,以漫然无与于己之事而弃之,其愚不可瘳,乃至是乎?

“今以味言之。鱼我所欲也;亦孰谓鱼之非我欲,而欲之者为不知味乎?乃抑有熊掌焉,亦我所欲矣,其欲之也,较鱼而更有进矣。乃偶然而当二者不可得兼之时,有乎此则失乎彼,而人心之较量审矣。此不待踌躇,无容较量,必以所尤美者为快,舍鱼而取熊掌,必矣。夫人之有生死义利也,亦如是而已。生,亦我所欲也;孰谓生为可轻,而欲之者非其所当欲乎?乃更有义存焉,亦我所欲矣;其欲之也,与生而俱切矣。乃忽然而当二者不可得兼之时,全其生则以害其义,守其义则以捐其生,而人心之天良动矣。踌躇之所不容,较量之所不及,必以所难忍之故,而奋不顾身,舍生而取义,必矣。

“呜呼!死生亦大矣,而一旦舍之而无疑,是可以知人心固有之良矣。生亦我所欲,即当势穷事迫之际,而不忍自戕者岂遂忘乎?乃以义之所在,其可以自居于无愧之地,则虽要领不全,而心为之安,气为之畅,有甚于生之荣,故使之隐忍屈身以苟得生而不为也。死亦我所恶,况当刀剑鼎獾之间,而见为难堪者,能恬然乎?乃以义之所否,其难以自容于挫辱之下,则使志气自馁,面目自惭,有甚于生之辱,故使之逡巡退缩以避其患,而必不避也。死生大矣,而更有甚于死生者,固如是乎!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一得生焉而心可以遂,志可以满,则凡可以得生,虽辱身贱行而无不用矣。使然,则果于得生之外,更无有必不可忘之名节,而岂其然乎?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至于死矣,而名非所恤,气非所矜,则凡可以避患,虽堕廉蔑耻而无不为矣。使然,则果于避患之外,更无有必难忍之情理,而岂其然乎?惟由其固然之心,自有其甚安而不肯拂之情,甚于生之可欲,故虽以人之所共欲、所必欲之生,而在此不可得兼之日,视之如遗,而有不用也。由其固有之心,自有此深恨而必难忍之情,甚于死之可恶,故虽以人之所共恶而必恶之死,而当此不可得兼之日,就之如归,而必不为避患之计也。如是者,岂非义之在人为至不容已之天良,以耿耿难忘于死生之际乎!

“惟其为人心之固然,决之一旦而无低回,勇于必然而不待简择。是故此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之情,与生俱生,与死俱死,根于性,发于情,志不待持而自持,气不期充而自充。岂独贤者当君父之大故、安危之大节,为有是心哉!推而下之,极于尽人之类,乍然而兴,断然而不可回,皆为一时焉,一事焉,挟之以为怀来而与死生争也。特在贤者存之有恒,保之有道,推之于变,复推之于常,尽之于小,复尽之于大守之于人所共争,亦守之于人所易忽,而能长存此心而不丧耳。使其为贤者之所独得乎,则凡今之人吾何怪焉;而既为众人之同有矣,则反念自问,亦恶容自昧乎!

“何以见人皆有此心而非独贤者也?今有一箪食于此,一豆羹于此,其所取于物者亦微矣,非有甚损于人而不可贪也。乃当饥饿之际,得之则生,不得则死,偶然之辞受而死生系之,则其切于身者固非身外之富贵贫贱所可拟也。然或嘑尔而与之,以仆隶而加之俦辈,则行道之人宁有死焉而不受也;蹴尔而与之,以犬豕而施之人类,则乞人有宁死焉而不屑者。以瞀然馁丧之余,耻心不丧,岂非人之所以为人者炯炯不迷哉!其所以不屑受者何也?以呼尔蹴尔,在与者无授受之礼,而受者非可受之义也。有是者,礼义之重于生,而尽人皆心喻于俄顷,而必昭其辨也!

同类推荐
  • 通往智慧之路

    通往智慧之路

    本书以“问题”为线索理解当代哲学的学术规定,以“热点”关注连贯哲学与生活,力图深入浅出地讲授当代哲学热点问题的流变。全书共12讲,包括“如何理解当代哲学热点问题”、“什么是当代哲学的终极问题”、“正义为何显得如此重要”、“如何在认生哲学中理解幸福”等。
  • 跨越时空的对话

    跨越时空的对话

    没有怀疑一切的精神,就不可能有社会的任何进步。李华平的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就是“批判一切”,“批判一切”就是“怀疑一切”。思想界要想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只有“怀疑一切”和“批判一切”。作者通过与27位已故名人的对话进行了严肃的学术探讨和理论思考,要想和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政治家进行对话,必须了解他们时代的背景、著作精华和社会评价,可以想见作者读书之广、思考之深。与其说这本书是作者与已故名人的思想交流,不如说这是作者以超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超越时空对话主题的自己的价值判断。“政治”和“思想”,在作者身上已经和“生命”高度融洽在一起了。
  • 个性:极简庄子

    个性:极简庄子

    王蒙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读本,凝聚数十年读书心得与人生经验,直达《庄子》精华内核。在本书中,王蒙打破《庄子》千年不变的全文阅读模式,重新进行梳理,将庄子智慧中的精髓以简练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本书共分七大章,以“人生需要学点哲学”开篇,从世界的哲学、人生的哲学、真我、自乐、自我保护五大方面切入,以“齐生死,任逍遥”结尾,以全新的脉络串联起235条《庄子》精华文字,每一页每一条都是硬核干货。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 小窗幽记(下)

    小窗幽记(下)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热门推荐
  • 卿如沐尘风

    卿如沐尘风

    崇吾山上,白雪苍茫。自沉睡千年的卿潇上仙睁开双眼那刻起,四海便不再安宁。女娲灵石,神女再世。冰境灵主,画族之后。妖族祸起,八荒战乱。散尽元神,以血为祭……一切尘埃落定,且问沉浮与谁,倾情亦与谁。只道是如沐尘风,不染霜雪。
  • 我在末世养萌宝

    我在末世养萌宝

    一场酸雨,开启了末世之旅。蓝诗若一心回报养父母再生之恩,却不想一家子都是人面兽心,祭献她亲子以求富贵。末世当天,浴血重生,她将携子随夫,征战天下。姑娘们纷至沓来,“姐,给个大腿抱抱。”汉子们紧随其后,“嫂子,求包养。”某包子歪着脑袋流口水,“姨姨怪蜀黍抢麻麻了,粑粑,上。”某狗,死亡凝视,“主人,快到獒爷怀里来。”某狗男人,冷漠脸,“滚,那是我媳妇。”转头换上怨妇脸,对上自家小媳妇,“老婆,求垂怜。”蓝诗若......
  • 中原镖局之怨仇问情

    中原镖局之怨仇问情

    这是一部台湾武侠电视剧《中原镖局》的续写武侠小说。以原剧人物为基础,以传统武侠的写作手法进行的创作。本部小说以弘扬武侠的侠义仁德精神为目的,同时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贯穿于全文。如果您曾经是《中原镖局》的雁翎粉,请您驻足,这里圆您心中曾经的武侠梦。
  • 校园鬼飘飘

    校园鬼飘飘

    鬼诊所:“专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心里疾病、以及帮因各种原因死后投不了胎的鬼找原因、想办法,不论你有什么样的苦哀均可来鬼诊所就诊,联系电话:54545444。此文系轻松搞笑灵异鬼故事,男主腹黑,女主小白,不喜勿入。
  • 娇妻爱宝:总裁追爱9999次

    娇妻爱宝:总裁追爱9999次

    他是黑白两道通吃的沈家家主,沈氏集团掌舵人,一身冰冷气息却只在她面前常展笑颜。她是一介孤女,是他的救命恩人,是他的贴身助理,也是他的小情人,她和他在慢慢坠入情网,直到被别人告知她只是一个替身,他也不要她的小孩。她以千面影后回归,却有个不得不隐藏的甜蜜秘密。别后重逢,他却还死皮赖脸过来说爱她,口口声声怪她当年为何无情抛弃他离开。“江莞尔,不管忘记多少次,我都会一直爱你,一次次的重新爱上你”by沈以凡
  • 青春的对不起

    青春的对不起

    “安语晴我……我……我喜欢你……”任言喻气喘吁吁得说道。安语晴明显懵了,怔了好一会才缓缓吐出一句话,:“对不起,别和我开玩笑,我受不起。”安语晴说完就拉着行李箱离开了他们合租的公寓。安语晴被他伤的太深了,青春泛滥可也折腾不起他的挥霍……他才刚开始意会到,可是她已经走远了……他还追的到她吗?
  • 以贤者之名

    以贤者之名

    书又名【我的勇者不可能这么弱鸡】穿越灰阳帝国大贤者的唯一弟子。纸醉金迷之际,却来一批最不想见到的人。他们自称——玩家!
  • 网游之时代复苏

    网游之时代复苏

    划时代的虚拟游戏;濒临破灭的旧世界;莫得感情的男猪脚。(PS:被迫改简介)
  • 中小学校园安全常识教育

    中小学校园安全常识教育

    中小学校园安全关乎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关乎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关乎学校的事业发展和稳定,关乎教育的形象和行业作风;关乎“三个代表”思想的落实,关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因此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与防范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或安全事故;还有40万至50万左右的学生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而这些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学校有关的。编著此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安全预防知识,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面临危险时能够逃生。
  • 重生之我是小灰灰

    重生之我是小灰灰

    一个孤傲的少年,被鸿蒙初判所衍生的功德系统带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位面成为了小灰灰,看小灰灰还是那个总被小羊所欺骗而丧失狼性的狼族败类吗?还是那个拥有超级发明天赋而不思进取的废材吗?一个不一样的小灰灰,一个不一样的狼王!这个世界有人族,神族,虎族,甚至还有魔族,,,为什么各族之神会消失?是是死亡还是什么?这一切都在等小灰灰去解释,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