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301

第301章 孟子尽心章句上(11)

【理学讲评】范是齐邑,即今东昌府范县地方。孟子尝自范邑往赴齐国,中途适遇齐王之子,望见其仪容气体,大异于人,乃喟然叹说:“人之气体本同,而居养各异,惟其居处在尊贵之地,则神气为所移易,而精采自觉其发扬,惟其奉养有丰厚之资,则形体为所移易,而容貌自觉其充盛。夫气体由于居养如此,居之所系,岂不甚大矣哉。彼王子者,其气宇虽与人异,而禀气于父母,犹夫人也。其形体虽与人异,而受形于父母,犹夫人也。本其有生之初,都只是人子而已。岂其在齐民之中,另是父母所生,而自为一类乎。”

【元典】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

【译文】孟子说:“王子的住房、车马、衣服多半跟别人的相同,而王子却是那样(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居住的环境使他变得这样的;何况居住在(‘仁’这个)天下最宽广的住所中的人呢?”

【诸儒注疏】“广居”,见前篇。尹氏曰:“啐然见于面,盎于背,居天下之广居者然也”。

【理学讲评】承上文说:“凡人住居,必有宫室,乘载必有车马,被服必有衣裳,此日用之常也。而王子之宫室车马衣服,虽与人美恶有异,然其所以自奉者,大要也只是这模样,其不同于人者几何?乃气体若彼其迥异者,特以其所居地位为国君之储贰,所居既尊,则所养自厚,其气体不求异于人,而自当与人不同耳。夫以王子所居,但只是势分之尊,犹能移人气象如此,况仁也者,统括四端,包涵万善,乃天下之广居也。使君子居之,其气象不尤异乎?吾知以之宅心,则心逸日休,而浩然之气,自充塞于两间,以之居身,则身安德滋,而然之光,自宣着于四体,岂但如王子,仅以气体而异乎人哉?”

【元典】

“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译文】鲁君到宋国去,在宋国的垤泽城门下吆喝,守门人议论说:‘这个人不是我们的君主,为什么他的声音像我们的国君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所居住的环境相似罢了。

【诸儒注疏】“垤泽”,宋城门名也。孟子又引此事为证。

【理学讲评】垤泽,是宋国城门的名。孟子又说:“吾谓居能移气,观之鲁君之事,又有可信者下。昔者鲁君曾往宋国,当暮夜之时,城门已闭。鲁君亲自呼和浩特于垤泽之门。守门者说:‘吾君无境外之事,不曾出城。此呼和浩特门者,非吾君也,何其声间与我君相似也?’夫鲁君呼门,而守者疑其似宋君,此岂有他故哉?

【元典】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译文】孟子说:“只给吃而不爱抚,那就像对待猪一样;爱抚而不恭敬,那就像畜养牲口一样。”

【诸儒注疏】“交”,接也。“畜”,养也。“兽”,谓犬马之属。

【理学讲评】孟子见当时诸葛亮侯好贤而无实,以致贤者多不乐就,乃警动之说道:“人君待士,固不可无交际之文,尤不可无爱敬之实。诚知悦贤而不能养,无贵于悦也,而飨之以大烹,优之以厚禄,是知所以食之矣。既食之,即当知所爱之,使或食而弗爱,但有庖饩之惠,殊无亲厚之情,这就如豢犬豕的一般,徒能喂饲之而已。岂有贤士当交之以道者,而可交之如犬豕乎哉。知食而弗爱,非所以待贤,而联之以恩意,体之以腹心,是知所以爱之矣。既爱之,即当知所敬之,使或爱而弗敬,但有亲昵之意,而无礼貌之加,这就如畜禽兽的一般,徒能怜惜之而已,岂有贤士当接之以礼者,而可畜之若禽兽乎哉。”要之人君待士,本无豕交兽畜之心,而爱敬少疏,斯不能无简贤弃礼之失,甚言食而不可不爱,爱而不可不敬也。

【元典】

“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译文】恭敬之心是礼物送上之前就该具有的。只有恭敬的形式,却没有诚心实意,君子就不能徒然地受它的约束。

【诸儒注疏】“将”,犹奉也。诗曰:“承筐是将。”程子曰:“恭敬虽因威仪币帛而后发见,然币之未将时,已有此恭敬之心,非因币帛而后有也。”此言当时诸侯之待贤者,特以币帛为恭敬,而无其实也。“拘”,留也。

【理学讲评】将是执奉。拘是羁留。承上文说:“人君待贤,食而不可不爱,爱而不可不敬矣,然所谓恭敬,岂徒币帛交错,止于备礼而已乎?盖恭敬虽因币帛而将,非因币帛而后有也。当币帛未陈之时,已先有此恭敬之念,恭敬之念存于中,而后币帛之礼将于外,是币帛者礼之文,而恭敬者,乃礼之实也。设使徒以币帛为恭敬,修饰以繁文,而阔略于诚意,恭敬而无实,是亦豕交兽畜之类耳。君子仕于人国,视礼意诚否以为去留者也。国君既无敬士之诚,则君子必当见几而作,岂能悬空名以羁留当世之贤士,设虚位以拘系天下之豪杰哉?”然则有志于留贤者,慎无使仪不及物可也。是时列国诸侯,惟知厚币以招士,而不知有待士之诚,士惟知币聘之为荣,而不知有自重之节,故孟子警之如此。

【元典】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译文】孟子说:“形体容貌是天生的,只有成了圣人才能无愧于(他的)形体容貌。”

【诸儒注疏】人之有形有色,无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谓天性也。“践”,如践言之践。盖众人有是形而不能尽其理,故无以践其形;惟圣人有是形,而又能尽其理,然后可以践其形而无歉也。程子曰:“此言圣人尽得人道而能充其形也。盖人得天理之正气而生,与万物不同。既为人,须尽得人理,然后称其名。众人有之而不知,贤人践之而未尽,能充其形,惟圣人也。”杨氏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物者,形色也;则者,性也。各尽其则,则可以践形矣。”

【理学讲评】形,是形体,如耳目手足之类。色是形体能运用处。如耳能听,目能视,手持足行之类。践,是跟着道理行的意思。孟子说:“人之有生,气凝聚而为形,形运用而为色,有是形,即有是色,人皆以为形色具而即可以为人矣。然日视耳听,必有聪明之彝,手持足行,必有恭重之则,推之起居言动,莫不各有自然之理存焉。是乃所以主宰乎形色,而为天精天粹之至性也。人惟不能尽其性,是以形体虽具,不过血肉之躯而已,未可谓之践形也。惟是圣人气禀极其清明,物欲不能摇夺,乃能于天之所赋于我者,全尽而无亏,我之所受于天者,允蹈而无歉,时乎视听,则聪明之理能践焉。时乎持行,则恭重之理能践焉,以至起居言动,无不各尽其理。此所以耳目手足,不为虚生,而四肢百骸,皆有着落也。自非圣人,或心为形役,或性以习迁,不亏体而忝所生者少矣,况能践形乎哉?”所以说,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欲尽人道者,不可不以圣人为法也。

【元典】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孟子曰:“是犹或纱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

【译文】齐宣王想缩短服丧的期限。公孙丑说:“(为父母)服丧一年,总还比不服丧好吧?”孟子说:“这就像有人在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却对他说暂且慢慢扭罢之类的话,(能有什么用呢?)你只要用孝父母、敬兄长的道理去教育他就行了。”

【诸儒注疏】“已”,犹止也。“紾”,戾也。教之以孝弟之道,则彼当自知兄之不可戾而丧之不可短矣。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所谓教之以孝弟者如此。盖示之以至情之不能已者,非强之也。

【理学讲评】昔者齐宣王以人子为父母持丧,必满三年则太久,欲短少其年月,其废人子之情,悖先王之制甚矣。公孙丑不能力救其失,乃附会之说:“三年之丧,不行已久,今若短而为期,一年便就除服,岂不还强似止而不行者乎?”是在齐王固忍于薄亲,在公孙丑亦轻于立论矣。孟子闻而责之说:“子之事亲,犹弟之事兄,亲丧不可短,犹兄之臂不可纱也。今王欲短丧,而子乃谓为期胜于己,是无异于人有捩转其兄之臂而缚之者,其不弟甚矣。子乃从容劝解说,纱从你珍,不可太猛,姑且徐徐而纱可也。夫弟之于兄,断无可纱之理,不争疾徐之间,殄固不可,徐徐而珍,亦岂可哉?子但当教之以孝弟之道,使知天性至亲,彝伦至重,则彼敬兄之念,惕然有感,自知兄之不可纱矣。然则王欲短丧,子惟当启以三年之爱,罔极之恩,则彼孝亲之念,油然而生,自知丧之不可短矣,何可为期年之说,以蹈徐徐之弊哉。”

【元典】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其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译文】有个王子的生母死了,他的老师为他去请求君主,允许他服丧几个月。公孙丑问(孟子)道:“像这样的事该怎样看?”孟子说:“这是想服丧三年而无法办到的缘故。即使多服丧一天也总比不服丧好,这是针对那些没有谁禁止他,而他自己不肯服丧的人说的。”

【诸儒注疏】陈氏曰:“王子所生之母死,厌于嫡母而不敢终丧,其傅为请于王,欲使得行数月之丧也。时又适有此事,丑问如此者是非何如。”按仪礼:“公子为其母练冠、麻衣、绿缘,既葬除之。”疑当时此礼已废,或既葬而未忍即除,故请之也。言王子欲终丧而不可得,其傅为请,虽止得加一日,犹胜不加。我前所讥,乃谓夫莫之禁而自不为者耳。

此章言三年通丧,天经地义,不容私意有所短长。示之至情,则不肖者有以企而及之矣。

【理学讲评】公孙丑期丧之说,孟子既斥其非矣,此时适有齐五之子,其生母死,压于嫡母,而不敢终其丧者。王子之傅,为请于王,欲使得行数月之丧。公孙丑因执此以问孟子说:“为期之丧,既曰不可,今王子乃请行数月之丧。数月之与期年,多寡则有间矣。若此者是耶?非耶?”孟子晓之说:“王子之请,与短丧之事不同。王子生母之丧,压于嫡母之尊,情固无穷,而分则有限。虽欲终三年之丧而不可得也。当此情为势屈之际,推王子报亲之心,虽加一日之丧,亦可以少尽人子一日之孝,犹胜于止而不加者,况于数月之久乎?此王子之请不容已也,乃其欲为而不能也。若我所责于齐五者,盖谓其势无所压,分无所拘,

情可自尽而不尽,事所得为而不为也,岂可与王子之事例论哉?盖王子欲伸其情于分之外,而齐王乃欲杀其情于制之中,此正无三年之爱于父母,而我所谓当教以孝弟之道者也。子又附其说以成之,非与于不仁之甚者哉?”

【元典】

孟子曰:“君子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译文】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沾化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

【诸儒注疏】下文五者,盖因人品高下,或相去远近先后之不同。“时雨”,及时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种封殖,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犹是也。若孔子之于颜、曾是已。‘财”,与材同。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财”如孔子之于由、赐。

【理学讲评】时雨,是及时之雨。财字,与材字同。孟子说:“君子教人之心,固欲人同归于善,但人品不同,时会各异,教之所被,有不能一律而齐者,其条目大约有五。有一等人,造诣既深,真积既久,所少者点化之功耳。君子迎其将得之机而启发之,由是触之即应,感之即通,怡然理顺,有不自觉其契悟之速者矣。

【元典】

“有答问者,有私波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译文】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诸儒注疏】就所问而答之,若孔、孟之于樊迟、万章也。“私”,窃也;“淑”,善也;“艾”,治也。人或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窃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诲之所及,若孔、孟之于陈亢、夷之是也。孟子亦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理学讲评】淑,是善。艾,是治。承上文说:“君子因人而施教,不但成德达材而已。又有一等人,师非专师,学非常学,偶因其一言之质正,一事之咨询,遂就其问而答之,以释其疑,以解其惑,此虽未至终日与言,而大叩则大应,小叩则小应,是亦训迪之所加矣。所以说,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盖圣贤之教人,如天地之生物,各因其材而笃焉。是以天地无弃物,圣贤无弃人,有世教之责者,所宜深念也。

【元典】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译文】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

【诸儒注疏】“彀率”,弯弓之限也。言教人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贬以徇学者之不能也。

【理学讲评】公孙丑苦于入道难,因问于孟子说:“道不可以无传,教当使人易入。乃若夫子之道,峻极而不可逾,纯粹而无可议,则诚高矣,美矣。学者非不欲勉强以求之也。然仰钻徒切,从入无阶,就如登天的一般,虽欲企而及之,势不能也。夫子何不别为卑近易行之法,使道之高妙者,稍有持循之方,而学者得以孳孳焉用力以求至乎?”孟子晓之说:“道有一定之体,教有一定之法,何可贬也?不观之曲艺乎?大匠教人以制器,工有巧拙,宜不必拘于成法矣。然绳墨者,制器一定之则也。大匠亦不能因其拙而废弃绳墨,别改为简便之法也。非不欲改也,成法所在,不可得而改也。羿教人以射,射有巧拙,宜亦不拘于成法矣。然彀率者,射者一定之则也,羿不能舍此以教,弟子不能舍此以学,虽有拙射,羿亦不能因其拙而更易彀率,别变为迁就之术也。非不欲变也,成法所在,不可得而变也。夫大匠与羿,其教人尚有一定之法,况君子立教,又非曲艺所可比者,岂能废成法而别为卑近之说以循人哉?”

【元典】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译文】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诸儒注疏】“引”,引弓也。“发”,发矢也。“跃如”,如踊跃而出也。因上文彀率,而言君子教人,但授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弓而不发矢,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踊跃而见于前矣。“中”者,无过不及之谓。“中道而立”,言其非难非易。“能者从之”, 言学者当自勉也。

此章言道有定体,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贬;语不能显,默不能藏。

同类推荐
  • 老夫子品评荀子

    老夫子品评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前235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先秦继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一生怀抱治国宏愿、文韬武略,周游列国,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游说齐、楚、赵、泰等国,然而事与愿违,终未能如愿。荀子晚年隐居楚国兰陵,著书立说,以毕生所学,著成《荀子》一书。
  • 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和生活切实的问题进行论述,分为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等几部分。从经济形态的发展变迁、政府公信力的存亡、国人的生存状态、真假文明的争辩等来构架,反应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全面的阐述和分析,让你明晰中国现实和现下发展状态、,洞察国人心理,了解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卑。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 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回顾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下篇主要论述了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 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三基五学,三强五行。三基五学即前八篇,三强五行即后八篇。其中:三基:爱亲,阐述孝道是立身之本。五学:每个人都要“明德、守中(道)、行正(直)、知礼(仪)、通变(化)”,讲个人的基本素质。三强:强学习、强交往、强行止。五行:人要做到“为公”,“循法”要加强法制,“垂范”要有颜回一样有良好的人格,“能行”是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学好知识,服务社会才叫“有为”。
热门推荐
  • 人神帝尊

    人神帝尊

    一尊世界吾翻手灭之,亿万上界吾一力担之,吾若称帝,孰敢为尊。
  • 夜空的雨

    夜空的雨

    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们之间就随着这一声龙吟,彻底展开吧。
  • 这不是我熟悉的历史

    这不是我熟悉的历史

    我叫夏建仁,原本是一名毫无人气的主播。但是自从有一天,我从一个神秘的书店,买回了一本书,我就发现我不普通了。我感觉我能穿越回历史中。穿越也就算了,但是现在总有很多人总是叫我一些奇怪的名字。我都说了,我叫夏建仁,不是你们的耶稣,不是阿拉,也不是伏羲,女娲!
  • 你还是我的光吗

    你还是我的光吗

    她是余生,他是凌琛。他们曾经爱过,恨过。她曾经把他当成她的光,他却不知道,一把把她从努力爬上的天堂拽下地牢。她一直爱他,他也爱她,两个人却终究错过。本人写小说希望大家入坑不后悔,会努力更新,大家评论的话,我也会努力宠的,你们想甜咱就甜,虐点咱们就虐!希望你们喜欢!!!入坑哦~
  • 月影银龙

    月影银龙

    罗云天原本是银龙族人但母亲和仆人白岳为救他和妹妹让他们失踪了-----后来罗云天穿越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但是否是真正的他?
  • 优生保健最佳食谱

    优生保健最佳食谱

    本书由著名的中央人民主播电台医学顾问张湖德主编,针对孕产妇的生理特点和胎儿、婴幼儿发育的营养需要,提供了700余条有益于孕妇和胎儿的最佳饮食食谱。所选食谱有的出自中医典籍,有的来源于民间验方,有的是作者的实践经验总结,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将会保证您与胎儿的健康,生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宝宝。
  • 长夜有明

    长夜有明

    杭云素没想到,她无意间救下的男子就是那个传说中永宁朝最年轻的内阁大学士。她更没料到,这个看似温润如玉的青年竟会恩将仇报,让她不得不与他维持着不可言说的关系。然而最让她无法预料,让她终于陷入绝望的,却是她视为至亲的人。兜兜转转,尘封的秘密渐渐水落石出,那个她不顾一切想要忘记的人,竟成了她最无法放下的牵挂... PS:非穿越重生文,娓娓道来的感情线,欢迎品尝
  • 烟花尽处是天堂

    烟花尽处是天堂

    十年心血历练而成之作,实实在在的年轻人的故事。层出不穷的意外惊喜,永远猜不到的故事结局,让您手不释卷,欲罢不能!本书以超写实的视角,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展示出上世纪90年代的中学生原生态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人生百态,书中人物就像你身边的人,与你共忆中学的黄金时代。
  • 半天云

    半天云

    一群打工在外的父母;一群坚守乡村的老人;一伙爸爸妈妈不在家的孩子。当这些人出现在这本书里时,会有怎样纠结感人的故事、怎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半天云彩,能否承载起留守儿童对远方父母的满心思念?
  • 雷霆主宰

    雷霆主宰

    一代邪圣陨落重生,再次踏上强者之路,创造前世未及的辉煌,以雷霆之力,主宰这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