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306

第306章 孟子尽心章句下(1)

【元典】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译文】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诸儒注疏】“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谓“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也。

【理学讲评】孟子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而入君奉天子民,固当以好生为德,乃若残忍少恩不仁哉,其梁惠王乎?盖仁者之心,主于爱人,故其用爱无所不至,亲其亲矣,而又推亲亲之心以仁民,仁其民矣,而又推仁民之心以爱物,笃近以举远,由亲以逮疏。充其一念恻怛之良,必至于无所不爱而后已,这是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也。不仁之人,偏于惨刻,故其惨刻亦无所不至。暴殄百物未已也,而害且移之百姓未已也,而害且移之至亲,薄者薄矣,而厚者亦薄。疏者疏矣,而亲者亦疏。充其一念忿戾之私,必至于众叛亲离而后已,这是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今惠王所为若此,安能免于不仁之祸哉。”

【元典】

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译文】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诸儒注疏】“梁惠王”以下,孟子答辞也。“糜烂其民”,使之战斗,糜烂其血肉也。“复之”,复战也。“子弟”,谓太子申也。以土地之故及其民,以民之故及其子,皆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此承前篇之末三章之意,言仁人之恩,自内及外;不仁之祸,由疏逮亲。

【理学讲评】糜烂,是血肉溃烂。公孙丑问说:“夫子讥梁惠王为不仁,谓其以所不爱,及其所爱,此何说也。”孟子答说:“入君以土地视民,则所重在民,而土地为轻。以民视子弟,则所厚在子弟,而民为薄,此差等之较然者也。今惠王始初以土地之故,争地以战,则驱无辜之民,毙于锋镝之下,使之肝脑涂地,而遭糜烂之殃,既也以大败之故,欲复战而恐不能胜,则驱所爱之子弟,殉于行陈之间,使之身先士卒,而冒死亡之患,是其因土地而荼毒生灵,既播其恶于众,因生灵而贻祸骨肉,又割其爱于亲,此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残忍如是,非不仁而何哉?”是时列国务于战争,轻人命如草菅,不止梁惠王为然。孟子举其不仁之甚者,以示戒也。

【心学讲评】孟子有感于梁王之事,而以推仁不仁之异致也,曰:“天下之理,顺逆而已矣。仁者顺乎人心、顺乎天理者也,而不仁则逆。至于逆,而不仁之害,生于心而事必应之,悖于理而势必因之。吾游梁而知其已事至于惨毒之已极,而势不容已,则不仁哉梁惠王!虽欲自留其一线之慈爱,而不可得也。夫仁者固以爱周于群类为志,而恩不可以骤被,其所施爱,先于其所爱者焉。乃因此心而推之,事以渐而广,于是而人民焉,于是而庶物焉,乃至于非所谋之功利,而亦有以相报。若不仁者,未尝无情于天性之恩,而念忽有所妄动,其所发难,但其所不爱者耳。乃即此心之所逞,情以迷而不复,于是而不见有民焉,不见有亲焉,乃至于所必恤之死伤,而亦不使得全。”

于是公孙丑有疑而问曰:“不仁者唯其心之私也,故不能推爱于臣民,则有之矣。若其所亲昵者,何遽忍焉?而夫子何据以明其然哉?”孟子曰:“子不观其用兵不已之祸乎?其兴兵构怨之由以与齐争者,唯土地之故。土地之与人民孰为重轻,而忘其人民矣,糜烂其民而战之,以至于大败。土地未得,而并生之赤子死者不可胜计矣。庶其有悔心乎,而忿不能惩,势不能下,而必欲复之。于其将复之顷,恐将不用命而不胜,则又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而子弟果授首于郊原矣。夫由此言之,土地与人民较,孰为所爱也?人民与子弟较,孰为所爱也?欲之不窒,忿之不惩,气恣于一往,而情迷于不忍,忘势之所激,不戕贼天性而不止。则所谓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非是之谓乎!”

盖心顺则理自顺,故亲亲可以仁民,仁民可以爱物;心逆则理自逆,故物之害及于民,民之害及于亲。发端于一念,而相因以成善恶吉凶之数,岂有爽哉!

【元典】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译文】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诸儒注疏】《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着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征”,所以正人也。诸侯有罪,则天子讨而征之,此春秋所以无义战也。

【理学讲评】这是孟子追论春秋诸侯无王之罪,以警戒当时的意思。说道:“大凡征伐之举,必天子出命以讨罪,诸侯承命以行师,方可谓之义战也。若春秋之书,所载战伐之事,固非一端,然或书名以示贬,或书人以示讥,无有一件以为合义而许之者,但就中容有假尊王之名,窃攘夷之号,兴兵致讨,为彼善于此者。如召陵之师,责包茅之不贡,城濮之役,遏荆楚之凭陵,此类是已。然此特比于叛义悖理之举,为少优耳。何尝遽以为尽善乎?彼其所以无义战者,何也?盖征者,以上伐下之名,惟天子得而专之也。若同为诸侯,势均力敌,不相上下,这叫做敌国。敌国之中,如有强侵弱,众暴寡者,当上告天子,听命诛讨,无有相征伐之理。使敌国相征,则为擅兴师旅而无王矣,今春秋之时,皆敌国相征,非有以上伐下之权,犯义于纪,乃王者之罪人也,安得有义战乎?”宜孔子之致严于书法也。

【元典】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诸儒注疏】程子曰:“载事之辞,容有重称而过其实者,学者当识其义而已。苟执于辞,则时或有害于义,不如无书之愈也。”“《武成》,《周书》篇名,武王伐纣,归而记事之书也。“策”,竹简也。取其二三策之言,其余不可尽信也。程子曰:“取其奉天伐暴之意,反政施仁之法而已。”“杵”,舂杵也,或作卤,楣也。武成言武王伐纣,纣之“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孟子言,此则其不可信者。然书本意乃谓商人自相杀,非谓武王杀之也。孟子之设是言,惧后世之惑,且长不仁之心耳。

【理学讲评】武成,是《周书》篇名。策是竹简。流是漂流。杵,是舂米的杵子。孟子见当时好杀之君,多藉口于武王伐纣之事以自解,故辩之说道:“书以纪事为义,本欲传信于天下后世者也,然亦有事掩于虚词,词浮于实事,而不可尽信者,学者惟识其大义足矣。若但执过甚之言,而皆信为必然之事,不惟无以明圣贤之心,且适滋后人之惑矣。岂如无书之为愈哉?何以见书之不可尽信也。彼武成一书,乃武王伐纣既归,而史官作以纪事者也。其简篇固为甚多,吾于其间,仅取其所称奉天伐暴,反政施仁之二、三策而已矣。自此之外,如所谓血流漂杵之一言,以理断之,仁人之师,上奉天讨,下顺民心,天下自然莫与之敌,今以武王之至仁,伐纣之至不仁,必有兵不血刃,而人自归附者,何至与商纣师徒为敌,至使血流漂杵,若是之惨酷乎。即此推之,武成之不可尽信也明矣。今乃有托古训,以逞其杀戮之心,如时君世主之为,非惟得罪于天下,实得罪于武王也。”

【心学讲评】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得之以仁而已矣。知其得天下之理,与生天下之心,以读三代之书,则得意而忘言,不至以学术杀天下矣。书者,古之左史、右史记之,而孔子删之。然删之也,有可删之篇,而究可删之句,义在可存,则因仍其旧文,使相贯通,而使学者自择焉。学者审其理,而见先王之心,信以道,不信以言也。若取书之一句一字而执之曰,此先王之必然,而非史臣之加损也,唯有信之而已;则不如无书焉,以免徇文害道之弊,而孔子何存之以垂百王之大法哉?故吾以是读《周书》,而断以意焉。

“《武成》者,记武王伐商之事,非武王自告天下之篇也。史臣以意赞之,以词扬之,中固有实录焉,以记其奉天伐暴之旨,反商立政之法,二三策焉耳。而吾取之,以明武王得天下之一于仁也,其他无信焉。若其尤不足信者,莫甚于血流漂杵之一言。夫仁人之无敌于天下,必然之理也。民心归之,天命佑之,兵之所至,壶浆相迎,暴君不能止也。今周之所得天下者,至仁也;所伐之独夫纣,至不仁也。以天与人归之主,加众叛亲离之国,孰为纣以死争存亡?而武王亦何忍以生之者杀之乎?‘血流漂杵’,其诬明矣!使于此而信焉,则仁人必以兵威凌天下,而不仁者且可抗天讨以争衡,其贻害于世教岂小哉!故善读书者断之以理,谅之以心,不在史臣浮溢之词也。”

【元典】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

【译文】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国君爱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东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边?’

【诸儒注疏】制行伍曰“陈”,交兵曰“战”。此引汤之事以明之,解见前篇。

【理学讲评】孟子见当时之臣,务导君以战伐之事,故警戒之说道:“兵凶战危,本非国家之利也。如有人自夸其能,说我善为阵,而整饬行伍,我善为战,而决胜交锋,斯人也,上不顾国家之安危,而惟引君于贪忿,下不恤生民之利害,而惟陷入于死亡,乃负天下之大罪,不容于有道之世者也,夫善陈善战,不过一人之敌而已。诚使国君好仁而不嗜杀人,以宽代虐,以治易乱,则天下之民,皆将望之以为归,而入自无与为敌者矣,奚用此善陈善战之臣为乎?我尝有感于商周之事矣,昔成汤征葛伯也,南面而征,则北狄怨,东面而征,则西夷怨,都相顾而说,我等四方之入,均一憔悴于虐政者也,汤兴吊民伐罪之师,何不先来救我,以廷重困,而使我独后于他人乎。夫以成汤之师一出,而人心冀望如此,谁敢抗之者哉?好仁无敌,此正其一验矣。”

【元典】

“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

【译文】武王讨伐殷商,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来同百姓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岩崩塌一般。

【诸儒注疏】又以武王之事明之也。“两”,车数,一车两轮也。“千”,《书序》作“百”。《书》《泰誓》文与此小异。孟子之意当云:“王谓商人曰:‘无畏我也。我来伐纣,本为安宁汝,非敌商之百姓也。’于是商人稽首至地,如角之崩也。”

【理学讲评】革车,是兵车。虎贲,是勇士。若崩厥角,是叩头至地,如兽角崩坠有声一般。承上说:“昔武王伐殷纣也,革车止三百两,而车马未见其盛,虎贲止三千人,而士卒未见其多,宜乎其易敌矣。然观武王入殷之初,与商民说,尔等不必畏惧,我今伐纣,为他恣行暴虐,命名尔等困苦不堪,故来安宁尔等,非与百姓为仇敌也。商民闻之,欢欣感激,都来武王而前,稽道至地,就如兽解崩坠一般。夫王言一布,而人心倾服如此,又谁敢抗之者哉?好仁无敌,此又其一验矣。”

【元典】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译文】‘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还用得着打仗?

【诸儒注疏】民为暴君所虐,皆欲仁者来正己之国也。

【理学讲评】承上文说:“所谓仁人无敌于天下者,其故何哉?盖征之为言,以己之正,而正人之不正者也。如葛伯无道,成汤则以大义正之,商纣不仁,武王则以大义正之。于时百姓为暴君所虐,苦不聊生。方欲仁人以仁义之师,来正己之国也,故未至而望若云霓,既至而喜若时雨,如商民之延颈以待,周民之稽首以迎,有不俟兵威之加而自服矣,焉用战为乎?”然则人臣不以汤武望其君,而但以战陈之事,邀功启衅,使上下均受其殃,其罪真不容于死矣,用人者可不以之为鉴也哉。

【心学讲评】孟子曰:“今欲一天下而定之,固未尝不有用兵之事,而所恃者非兵也。言兵者起,而天下之争愈不可止。故有人于此,自陈其术以干君曰:‘兵以陈而自固,我善其法。可合可离,可攻可守,无瑕之可击也;’以战而克敌,我善其法,以坐以作,以进以止,所向无前也。’斯人也,天下本不资之以定,而徒使其糜血肉于原野,王者之必诛不赦以谢天下者也。

“夫王者即有用武之事,而但得民之心。使一国之君所好者仁,终明其推恩之政,而救民于陷溺之中,则天下之君甲众不足用,山河不足据,而自无敌矣。而不观之汤乎?其以安天下而用兵也,东面而征,则西夷怨矣;南面而征,则北狄怨矣。其怨之词曰:‘奚为后我?’汤有不欲亟用其兵之心,而民有望恩不至之感,亦至斯乎!望之切,故怨之急,则迎之者唯恐后矣。而不观之武乎?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而已,以二万之步卒甲士,而当纣亿兆之人;虎贲三千人而已,以左右侍卫之常卒,而临八百国之诸侯。王誓师而告殷人曰:‘吾不以兵威加尔,尔无畏也,所以除殷之暴而安尔也,百姓固吾所哀矜而不忍敌也。’修其文告而已,无致武焉,而殷民之臣附者,若崩厥角以稽首焉。

“以汤、武之事观之,可以知王者征暴之大义也。名随义而立,天下知其名而服其义。其为言也,己所奉者正,施于人者正,正其不正,而使君民各得其理者也。夫以正天下为义,则四海之民陷溺于诐设行畸政之中者,皆欲王者之诛暴禁乱,以正己之国。得其所欲而抚之,民将望之如汤,归之如武,而焉用此技击之术,部伍之法,以争死生于不可知之数乎?故为善陈、善战之罪不伸,而求天下之定,必不可得矣。”

【元典】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诸儒注疏】尹氏曰:“规矩,法度可告者也。巧则在其人,虽大匠亦末如之何也。已盖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庄周所论断轮之意盖如此”。

【理学讲评】孟子说:“君子设教以觉人,有可以言传者,有不可以言传者,在学者之自得而已,不观诸曲艺乎?彼木工有梓匠,车工有轮舆,其教人之法,但能与之以规,日,如此而为圆,与之以矩,曰,如此而为方,循其一定之制,导之使从,这是其可能者也。若由规矩而熟之,不疾不徐,不甘不苦,机发于心,而妙应于手,乃所谓巧也。斯则不泥于成法之中,而又不出于成法之外,师不得以言而传于弟子,弟子不得以言而受于师,惟在人之自悟何如耳,安能以此而教人哉?”然则圣贤之道,下学可以言传,即规矩之谓也。上达必由心悟,即巧之谓也。学者要当会道于心,以俟其自得之机,岂可求道于言,而疑其有不传之秘哉?

【心学讲评】孟子曰:“教有教之理焉,学有学之道焉。善学者由教而人,以教而正;而及其自得,则教者无能为功,非吝也,固有能有不能也。今以工喻之。

同类推荐
  •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大学》由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它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所启迪和帮助。《中庸》为孔子后裔子思所作,其主题思想就是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本书配合全民阅读,特推出该套普及经典,以满足大众读者阅读需要。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小窗幽记(下)

    小窗幽记(下)

    本书分为醒、情、灵、素、景、奇、法、倩等十二卷内容,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
  • 论语新得

    论语新得

    本书在编写方法上,选取《论语》中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章节,以最为权威的译解,和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或现实事例,使之浑然一体,让每一个解读对象都得到透彻通达的阐释,并得到适当的延展和发挥。一部哲学经典,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只要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新有所得。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从《论语》中读出自己的新得,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语言和指示。
热门推荐
  • 焚天战神

    焚天战神

    身负火系异能的萧羽重生到了以火为尊的天火大陆,面对欺辱,且看他引九天神火粹体,燃尽宇宙山河,成为那主宰生死大道的焚天战神,让诸神万界在烈焰之中悲鸣!
  • 桑森

    桑森

    都说小医生Sun不食人间烟火,小仙女的颜,最温和好说话的性子。初见,看她和最凶险的犯人言笑晏晏,沉森就知道,小仙女看着纯良,心是黑的。某天,沉先生钦点墨小仙女:“这段时间,做我助手如何?”小仙女笑眯眯,毫无攻击性:“我什么都不会,我不喜欢给人添麻烦。”言外之意,你也别来给我添麻烦。“无妨。”围观群众:不,不要相信他,你当然不会给他添麻烦,但你一定会被花式嘲讽!救救孩子吧!小仙女云淡风轻,行啊。……一个逃犯,两条岔路,里面一片漆黑。昏暗的灯光下,两人用唇语交流。墨桑:我左你右。“你一个人吗?”沉先生着实差异,“原则上来讲,我不阻止成年人作死行为,但你今年好像才17。”小仙女勾了勾唇,眼底几分戏谑:“你要真害怕了,跟着我……”“不必,我同样不喜给人添麻烦。”沉先生眼角抽了抽,忽然觉得小仙女拿错了剧本,人设都快崩了。【二】她生来就是硬茬,从来不会屈服,向来薄情寡义,直到,一头栽进他的怀里,望进他眼底和煦春光。“后背可以放心交给你,心也给了你,余生,烦请多多指教。”1V1HE小甜文。披着医生皮的冷淡小公举X钟爱化学的腹黑犯罪心理学家
  • 今天开始当玛丽苏

    今天开始当玛丽苏

    我,一个普通的工作狗,过着996的苦逼生活。有一天,我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过劳死了。然后,狗血的事情发生了,我穿越了。穿越到了一个完全架空的时代,成了一个小婴儿。更狗血的是,这个小婴儿竟然是玛丽苏国唯一的公主殿下。虽然这是个天雷滚滚的设定,但是按照玛丽苏文的发展,我应该会过的逍遥快活……
  • 叶闻南国六月飞雪

    叶闻南国六月飞雪

    她遗忘了整个世界,怎料他就曾是自己的整个世界“君王,我们以前是不是认识?”“嗯。”“君王,那我们以前是什么关系啊?”“哦?你想是什么关系啊?”“这个……总不会是那种关系吧?”“嗯,就是那种关系了。”“额……”她看惯了世态炎凉,怎料他依旧能让自己不顾一切“额……许言,娶我可好?”“这个嘛……”“南许言!你敢不答应?”“哼,大胆!竟敢直呼本王的名字!你……”“南许言!”“得得得,我娶,我娶还不行吗?”“哼,这还差不多。”
  • 丧尸女王:人类,么么哒

    丧尸女王:人类,么么哒

    睡一觉就穿越,还书穿,别人穿越都是玄幻魔法、仙侠世界、要不就是现实世界,可她为什么是丧尸界?更可怕的是,她还是丧尸一只!妈妈咪呀,她可不可以反悔?还好,可能是穿越大神看她可怜,给了她一神奇空间。空间在手,天下我有!不过这男人什么时候坑蒙拐骗把她吃抹干净了?!她可是丧尸!好吧,既然这样,那么...人类,么么哒。本文女主不圣母,你值得拥有
  • 惊落海棠换梨花

    惊落海棠换梨花

    她是嫡女,却活的不如庶女。她有天姿国色,却嫁不得如意郎君。十月怀胎,宫中下了一场大雪,她领了新年的第一道圣旨,赐她杖毙。慕时清居高临下地望着她,朱唇轻启:“姐姐,妹妹来送你一程。”再醒来时,她回到了十三岁那年,一切都未发生,她发誓,这一世定要让那些害她辱她的人不得好死。可她怎么也没想到,重来一世,自己竟成了慕时清。重回锦安十三年华,无奈海棠换梨花。
  • 盛世婚宠:征服腹黑小娇妻

    盛世婚宠:征服腹黑小娇妻

    18岁生日当天王诗情未曾谋面的生父跳楼自杀,给她留下了一笔高达一亿的欠款作为礼物。茫然无知的王诗情为了还债,被迫加入了一家经济公司。加入公司的当天,她就被经纪人带着参加了一个圈内的酒会。酒会上,王诗情阴错阳差之下救了中药的荣泽,成了他一夜贪欢的对象。一夜之后,王诗情羞愤逃走,荣泽却仿佛食髓知味一般对她紧追不放。“女人,上了我的床,你就注定属于我。”荣泽看着眼前眉目精致却面无表情的女人,说道。“我不是货品,我只属于我自己。”王诗情淡淡地说服,仿佛眼前站着的男人根本不是H市的无冕之王。
  • 夜行尸公

    夜行尸公

    本书主要讲述顽童张向诚不小心放出蛊魔使他所在的小镇安诚镇不得安宁故事。安诚镇是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在故事中,张向诚为救爷爷的大病出镇采药,经九文偶遇结识了张向诚跟随他回到了安诚镇帮助他给爷爷驱魔治病,不料却踏入了禁地,担起了重任!
  • tfboys之恋上异界少女

    tfboys之恋上异界少女

    她们,一个是冥界公主,一个是仙界公主,另一个则是吸血鬼公主,她们三个因为贪玩,来到人间,想玩弄一下tfboys,却没想到自己已经陷入了这份情感中,情感的坎坎坷坷,她们能克服过来吗?
  • 贺谢今宵

    贺谢今宵

    会有这样一个人,神憎鬼厌,三族不容。 谢宵以为自己拿到的是背负血海深仇的女魔头的剧本,只待有朝一日亲手杀了仇人。当她终于破开封印出来后,却发现已是沧海桑田千年之后,而自己的仇人成了人人敬仰的仙祖。一切都物是人非,除了那个她不知道的少年。————————贺闻朝看着谢宵困在那个封印中时,想起了曾经看见的流星坠落的样子。为了终有一日能再见到这颗星星,他一念入了魔。终于有一天,意料之外的再见到谢宵时,她却不记得他了。贺闻朝心想不过是一面之缘,不记得也就不记得了吧。只是没想到谢宵的不记得是真的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