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346

第346章 中庸自诚明

【元典】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诸儒注疏】“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理学讲评】诚,是真实无妄。明,是事理洞达。子思承孔子天道人道之意以立言说道:“人之造道等级虽有相悬,及其成功,则无二致。固有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由诚而明的,这叫做性。盖圣人之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天性本来有的,故谓之性。性,即天道也。有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由明而诚的,这叫做教。盖贤人之学,以择而精,以执而固,由教而后能入的,故谓之教。盖贤人之学,以择而精,以执而固,由教而后能入的,故谓之教。教,即人道也。夫曰性曰教,虽有天道人道之殊,然德无不实者,固自然清明在躬,无有不明,而先明乎善者,也可以到那诚的地们,及其成功,则一而已矣。”所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

【心学讲评】诚者天之道,而圣人不思不勉而中道,则亦曰诚者,是圣人与天而通理也。诚之者人之道,而择善固执则诚乎其身,是贤人与圣而同德也。故分之则有异名,而合之则为一致,故曰一也。请即夫子之言而申明之。

夫自其所执者而言则曰“诚”,自其能择者而言则曰“明”。德之所以知行,道之所以明行,虽相因而亦各有其实矣。故所由以体道者,亦有先后之序,而性教自此辨焉。夫性则何如也?惟天实有此健顺五常之理以命之人,故人得有其虚灵不昧者而知此理焉。实有之而实知之,此性之固然者也,天道也。而圣人之全体能备乎天所命之德,智则诚智,仁则诚仁,勇则诚勇,因是而有诸己者,条理秩序皆其所自喻,则与天命同其昭明,纯乎性矣。故谓圣人所性而安焉者也。

夫教何以立也?惟人能以虚灵不昧之知以察乎理,故得以发之为礼乐刑政,而尽夫健顺五常之实焉。既知之而后能体之,此教之所自成也。而贤人之修道,能择乎善之精,知智之所当知,知仁之所当行,知勇之所当强,因是而审其宜者,存中发外,皆真实而无妄,则由圣教启其实,修道在教矣。故谓圣人由教而入者也。虽然,又岂有不相及之理,而天人异道、圣贤异功也哉?当其秉一真无妄以为德,非有事于明也。乃诚有之,则诚知之,凡分为众理,散为万事,即其着见之条理秩叙,入天下之于繁而不厌。故圣人自尽其性,而教必自圣人而开,则圣人不绝贤人以作圣之功矣。当其尽学问思辨以起功,而未尝自谓诚也。乃明知之,则既实有之,其思焉而得,勉焉而中,就其所喻以存中发外,通天命之本原而不离。故贤人敦行其教,而性亦为贤人之所必尽,则贤人可学圣人于至诚之道矣。由此言之,则天之道所以生乎人之道,而人之道乃以复乎天之道。学者未至于圣,则由明善而诚身,故曰豫也。已极乎明,则诚明合致,而天人交尽,故曰一也。故夫子重言人道之敏,示人以圣学也。

由此观之,中庸不可能,而唯圣者能之,自诚明之道着矣。唯圣者能之,而又曰君子中庸,自明诚之道着矣。则请详性教之盛德大业,以见天人之合焉。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复推明此章之意。

【心理穿梭】曰“性”、曰“道”、曰“教”,有质而成章者也。曰“天命”、曰“率性”、曰“修道”,则事致于虚而未有其名实者也。溯其有质成章者于致虚之际,以知其所自来,故曰“之谓”。

曰“自诚明”,有其实理矣;曰“自明诚”,有其实事矣。“性”,为功于天者也;“教”,为功于人者也。因其实而知其所以为功,故曰“谓之”。天命大而性小,性属一人而言。率性虚而道实,修道方为而教已然。命外无性,性外无道,道外无教,故曰“之谓”,彼固然而我授之名也。

诚明皆性,亦皆教也。得之自然者性,复其自然者亦性,而教亦无非自然之理。明之所生者性,明之所丽者亦性,如仁义礼等。而教亦本乎天明之所生。特其相因之际,有继、有存,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有通、有复,则且于彼固然无分之地而可为之分,故曰“谓之”, 我为之名而辨以着也。

黄洵饶缓急之训,未当二者之义。

《章句》云“所性而有”、“由教而入”,则就性之所凝与教之所成者言,是移下一层说。因取圣贤而分实之以其人,语自可通。小注所载《朱子语录》及或问所取蓝田之说,则毕竟于“性”、“教”两字不安。

孟子言“君子所性”一“所”字,与“所欲”、“所乐”一例,言君子所见以为己性者也。观孟子言耳目口鼻之欲“君子不谓之性”,则知“所性”者,君子所谓之性,非言君子性中之境界,而谓见性后之所依据也。若其云“尧、舜性之”,则要就尧、舜之功用而言。如“动容周旋中礼”四事,皆推本其性之撰,而原其所以得自然咸宜者,性之德也,而非以性为自然之词也。

至于教非学,学非教,义之必不可通也,则尤明甚。“由教而入”者,贤人之学,而必不可谓教者贤人之事。故蓝田于此,亦有所不能诬,而必云“圣人之所教”。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学者,有事之词也;教者,成法之谓也。此而可屈使从我之所说,则亦何不可抑古人以徇其私见哉?

要此一节文字,自分两段。上二句以理言,下二句以事言。于理而见其分,则性原天而教自人。于事而着其合,则合天者亦同乎人,而尽人者亦同乎天。既显分两段,则陈氏“下二句结上意”之说,真成卤莽。

若夫理之分者未尝不合,则首章已显明其旨。性、教原自一贯:才言性则固有其教,凡言教则无不率于性。事之合者固有其分:则“自诚明谓之性”,而因性自然者,为功于天;“自明诚谓之教”,则待教而成者,为功于人。前二句固已足达其理,不待后之复为申说也。

愚欲于两段相承之际为之语曰:圣人之尽性,诚也;贤人之奉教,明也。“诚则明矣”,教斯立矣。“明则诚矣”,性斯尽矣。如此,则转合明而可以破此章之疑。

然本文云“诚则明矣”,而不云性则无不明矣;“明则诚矣”,而不云教则可以至于诚矣。是亦足见上二句之未及乎圣人贤人,必待下二句“诚则明矣”一“诚”字,方以言圣人之德足乎诚;“明则诚矣”一“明”字,方以言贤人之学因乎明。是章句“德无不实”八句,仅可用以释下二句“诚”、“明”二字,而上二句则未之释,此章句之疏也。

圣人之德自诚而明,而所以尔者,则天命之性“自诚明”也。贤人之学自明而诚,而其能然者,惟圣人之教“自明诚”也。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翕辟变化,有其实然,则为等为杀,粲然昭着于万物之中,一鸢飞鱼跃之可以仰观俯察而无不显。自诚而明者,惟其有之,是以着之也。于天为命,而于人为性也。然其所以不言命者,则命唯一诚,而性乃有此虚灵不昧之明也。

圣人之德,以其喻乎己者,纪纲条理,昭晰不忒,得以列为礼、乐、刑、政,确然行于天下后世,使匹夫匹妇可以与知与能而尽其性。自明而诚者,推其所已明,以为明为不诚者,明夫天理之固诚,而有章有质,反之天理而皆非妄也;于圣人为道,而于天下为教也。然其所以不言道者,则圣人之于道,唯率其本明,而既立为教,乃使理丽于实也。

天不容已于诚,而无心于明。诚者天之道也,明者人之天也。圣人有功于明,而不能必天下之诚明者,圣人立教之本也。诚者教中所有之德也。贤人志于诚,而豫其事于明,则“不明乎善,不诚乎身”,学、问、思、辨所以因圣而为功者也。此在天、在人,圣修教、贤由教之差等,固然其有别。上二句之旨。而在天为诚者,在人则必有其明,明授于性,而非性之有诚而无明。

故圣人有其诚而必有明,圣之所以尽性而合天者,固其自然之发见。圣之所明者,贤者得之而可以诚,明开于圣教,而非教之但可以明而无当于诚。故贤人明圣人之所明,而亦诚圣人之所诚。贤之所以学圣人而几于天者,明尤其用功之资始。然则性必有明而后教立,学必由明而后因教以人道,故曰“不明乎善,不诚乎身”。明虽在天所未有而圣必有,“自明诚”“明”字属圣人说。在贤必用,“明则诚矣”“明”字属贤人说。《中庸》所以要功干诚,而必以明为之阶牖也。

一章之旨,大概如此。乃以求以下十二章,无不合符。末章指示人德之功,必以知几为首。首章平列性、道、教,而必以教为归,亦无不合符者。然则于此章竟删抹节次,混合为一,如陈氏所云“下结上”者,要其立义漫无归宿,而大义不显。子思亦何事为此区别之言,绝天下以作圣之功哉?

同类推荐
  • 说论语

    说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他言行的记录,孔子是一个志向高远、命运坎坷的仁者,也是一个富有心灵能量,不谈神论鬼的智者。更是一个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学者。
  • 周易雅正

    周易雅正

    本书系作者经过二十年研究,彻悟易学原委后对《周易》做的白话注解。作者指出《周易》以奇卦为经、偶卦为纬,每两卦为一对,编织了一个立体章回式结构,是周公旦借卜辞形式记录文武二王开国事迹,用来教诲后世的著作。其中,上经是写周武王的业绩,下经是写周文王的故事,乾坤既济未济四卦分别为上下经的概论。全书抓住此线索,逐字逐句进行白话解读,条理清晰,了无阙疑,再现了这部传世奇书的本义。
  • 哲学沉思录

    哲学沉思录

    《哲学沉思录》是何新多年来哲学研究与思考的集成之作,本书论及哲学基本概念、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康德、存在主义、《易经》、老子、佛教哲学等,真正打通了中西古典哲学的界限,通过对中西典籍的比较以及大量的实证,将二者做了纵深研究和参照互解,考证、质疑了我们以往对西方哲学的固有观念,可以说是一次从哲学视角重新梳理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尝试。深入浅出的解说,让哲学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为我们对世界、历史、人生、命运等命题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何新的哲学研究,涉及中国古典哲学、西方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扩及数学史、科学哲学、现代宇宙理论等诸多领域。他通过对黑格尔辩证逻辑体系的研究与阐释,由此创生了独立于古典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两大系统之外的新型逻辑学——泛演化逻辑学,在哲学领域研究导出了“新逻辑主义哲学”。这一新逻辑体系构想,曾受到钱学森先生的关注和重视。何新的哲学体系,指导了他在经济、政治、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做出验证率极高的前瞻性预测。
  • 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

    孟子趣说1.用历史擦亮思想

    本书作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孟子其人、其代表学说,从一个小“误解”开始,发掘历史真相,作者从孟子思想谈起,探讨的却是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引导读者独立思考。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热门推荐
  • 论怎样和傲娇相处

    论怎样和傲娇相处

    池晓晓有点看不懂这个打小就欺负她的徐沐辰,明明说好了不喜欢她不愿意联姻对象是她,却还三番四次过来她这里刷存在感。待她喜欢上他之后内心百感交集,有开心也有烦恼哀愁,因为徐沐辰对她来说不明朗的态度,更因为她发现的那件事,最后因为实在太过煎熬,她干脆直接说了出来。彼时徐沐辰一脸闲适地坐在教室里,指尖还把玩着一支笔,闻言掩住眼底的狂喜尽量用最平淡的声音回复她:“哦,巧了,我也是。”而且喜欢你好多年了,也就等你这句话了。从他喜欢上她的那天起,他就没想过其他人。——徐沐辰
  • 黄大仙养仙记

    黄大仙养仙记

    一个幻想成为古惑仔的骚年,遇到一个奇怪的生物,开始了不靠谱的成仙路。“大黄,你确定这破镯子是神物?不是地摊货?”“必须的啊,老大。”“大黄,你确定这恶心家伙脑袋里有宝贝?”“必须的啊,老大。”“大黄,你确定茅坑下面是他们的藏宝库?”“必须的啊,老大。”“大黄,你确定……”“……”
  • 霸道总载之王俊凯的傲骄萌萌妻

    霸道总载之王俊凯的傲骄萌萌妻

    在一个公园里,他们相遇了;在飞机上,他们再遇了;在一个宴会里,他们又相遇了。他们接下来会发生什麽事呢?敬请期待!
  • 遥不可及

    遥不可及

    她以为,她已经全然放下。但当他们再一次,相遇,她又将怎样面对。是命运的苦苦纠缠,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爱过了,痛过了,一点一滴的经历过了,还剩下什么那!当命运的交响乐,再一次响起,他们又该如何应对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雨落晨曦,花非花

    雨落晨曦,花非花

    还记得年少的你吗!你是多么的耀眼,我的视线从没有从你的身上移开,直到化为尘土……提及年少,你是我最美的回忆,但我却深深地伤了你。我说:“下辈子别再遇到我了。”而你说:“遇见你是我的幸运,无论今世来生!”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愿不在遇见你。只求平平淡淡,直到化为尘土。可,时光真的可以重来吗?如果可以,我愿放弃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只求时光荏苒……(第一个你和第二个你不是一个人)
  • 斩赤红之瞳

    斩赤红之瞳

    若是没有力量,那么谁也无法保护,不想在躲在那个人都身后了。因为有着她的世界,所以才如此的美丽。唯有真正的直视自己的感情,才会发现,已经无法失去她了..即使是无法回头了,即使是背上了罪人之名。只想只想永远呆在你的身边...仅此而已
  • 拜见校长大人

    拜见校长大人

    穿越魔法世界,陈墨发现,只要探索世界真实,就能获得反馈,不断变强。于是曾经的学霸,在异世界引发了一场学术风暴:掀起燃烧革命,建立几何高塔,制定元素秩序......发现万物理论!站在讲台之上,面对质疑,陈墨轻蔑一笑:“你的论文,连可证伪性都不具有。”**其实就是一位人民教师穿越异界,成为魔法学校的校长,用满脑子的地球知识改造异世界的,简单轻松愉快的种田故事,你就当真的听。唯一指定读者群:阿斯特尔高阶议会583916858
  • 南明遗命

    南明遗命

    南明风雨飘摇的那些年,我们熟知与不熟知的故事罢了
  • 霸道男票:求轻宠

    霸道男票:求轻宠

    在A市,秦安安总是臭不要脸的去追求他,可是他却无动于衷。有一天,安安决定要放弃了,他却将她压在身下说"小野猫,这么轻易就要放弃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