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3200000072

第72章 论语泰伯篇(1)

【元典】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的品德高尚极了!三次让出王位,百姓无法用语言来称赞他。”

【诸儒注疏】泰伯,周大王之长子。“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三让”,谓固逊也。“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盖大王三子,长泰伯,字仲雍,次季历。太王之时,商道寖衰,而周日强大。季历又生子昌,有圣德。大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大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于是太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昌,而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为文王。文王崩、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是为武王。夫以泰伯之德,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焉,则其德之至极为何如哉!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泰伯不从,事见《春秋传》。

【理学讲评】泰伯是周太王之子。昔周太王古公生三子。长的即泰伯,次的是仲雍,少的是季历。季历生子昌,乃文王也。太王因见昌有盛德,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遂与其弟仲雍,托名采药,逃去于荆、蛮地方,断发文身,自毁其形,从夷之俗以示不可用。于是太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文、武而有天下焉。三让是固让。孔子追原周家王业之所由起,因见泰伯之事历世久远,几于泯灭,故特表而出之说道:“人但知我周太王肇基王迹,王季勤劳王家,至于文、武遂成王业,都是周家贤圣之君。不知太王之长子泰伯者,其德可谓极至而无以复加也已矣。何以言之?周家王业之兴,实始于太王,而泰伯嫡长当立,则后来的天下乃泰伯之的宜有者也。泰伯因见太王意在贤子圣孙,即与仲雍逃去不返。因此,王季、文王承其统绪,遂开八百年之周。是名虽让国,实以天下固让其弟侄而不居也。然却托为采药,毁体自废,其让隐微泯然,无迹可见,故人莫得以窥其心事而称颂之焉。夫以天下让,其让大矣。三以天下让,其让诚矣。而又隐晦其迹,使民无得而称,是能曲全于父子兄弟之间,而绝无一毫为名之累,其德岂非至极而不可加者乎?”然要之太王之欲立贤子圣孙,为其道足以济天下,非有爱憎利欲之私也,是以泰伯去之不为狷,王季受之不为贪。亲终不赴,毁伤肢体不为不孝。盖处君臣父子之变,而不失手中庸,此所以为至德也。夫子叹息而赞美之,宜哉。

【心学讲评】君子之大辨,义利名实而已。无苟利天下之心,则义以至;无求名当世之意,则实已全。故夫子发微阐幽,而称泰伯以立教曰:古之人以立德为尚,则表着于来兹者惟德也,而或有至有不至,盖一因乎其居心之实而已。吾上溯周之先世而考泰伯之事,求之于德,则可谓至也矣。以言乎道,道无不允也。乃以求之于心,皆心所据以为理之必然,而无一念之不诚也。大王欲授国于王季,而伯早知之;王季可传世以开周,而伯无疑焉。其让也,盖固让而必不受也。乃其让也,非特在周未有天下之先,而且在大王未老之日,民且不知大王之隐志,而忽为采药之行,未尝有去而不返之形。迨其后伯终于吴,而季若固然其必嗣。季安之,天下忘之,又恶得而以让称之也?王季终全其则友之爱,而泰伯亦不劳固逊之文。乃以嫡长之理言之,则周之有天下,非伯之让而何哉?是盖求之于心者尽,信之于心者笃,忘形迹而全其至性,德洵至矣哉!天下之有不有,一决之吾心之义,而义以曲全。让之不可不三,一因乎此心之实,而实无他念。利尽而义成,实全而名不以动其念。立教者其取法于斯,则忠孝廉节皆至诚无妄之理矣。是不可以为万世法哉?

【元典】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译文】孔子说:“恭敬而无礼则徒劳,谨慎而无礼则胆怯,勇猛而无礼则闯祸,直率而无礼则尖刻。”

【诸儒注疏】“葸”,畏惧貌。“绞”,急切也。无礼则无节文,故有四者之弊。

【理学讲评】礼是节文。劳是烦劳。葸是畏惧的模样。乱是悖乱。直是经直。绞是急切的意思。孔子说:“人之立身行事,必合乎天理之节文,而后可以无太过不及之弊。如待人固以恭敬为贵,然亦有中正之准则,若恭敬而无礼以为限制,则仪节烦多,奉承过当而不免于劳矣。处事固以谨慎为贵,然亦有事理之当然,若谨慎而无礼以为裁度,则逡逡畏缩,小心太过,而不免于葸矣。勇敢而不可屈挠,固是美德,然不能以礼自守,则不顾名分,而逞其血气之刚,必将至于悖乱矣。径直而无所私曲,固是善行,然不能以礼自防,则任情喜怒,而略无含容之意,必将至于急切矣。”夫恭、慎、勇、直四者皆人之所难,而无礼则各有其弊如此!可见君子当动必以礼,而不可须臾离也。

【心学讲评】夫子曰:礼之不可已也,非特心之不正、道之不当然者,必于礼以防之也,虽天资近道,而能自全其质,以应事接物者,亦非礼则无以善成其德,而且敝将有所极矣。今夫恭也,慎也,此天性之沉潜,而可以持己、可以成事者也。直也,勇也,此天性之高明,而可以无欺于世,不屈于物者也。乃恭惟能安,而后其恭也可恒,所以调其志气而和平者,礼有不过之则;恭其所恭,而非拘执已甚,以役于非所恭之地者也。如无礼焉,则迫促其筋骸而不得暂舒,劳矣;至于劳,而其恭不可继矣。慎惟有则,而后其慎也有功,所以审乎事几而恰得者,礼有必尽之数;慎其所慎,而非摧折其心,以溺于可不慎之理者也。如无礼焉,则茫昧于当然而不敢任,“葸”矣;至于葸,而其慎适以败矣。若夫勇于有为者,虽义在可为,而出之必有其序,行之必有其经,礼也。是以虽任天下之不敢任,而要以正大防而明大分。若以勇任之,而不以礼为之,则心无愧而事非其常,且有不恤天下之大伦而以行其必为者,“乱”矣。直而不讳者,虽理在必明,而辞不嫌于逊,论必得其中,礼也。是以虽言天下所不敢言,而要使已可施而人可受。若以直自命,而不以礼自居,则心本厚而物受其薄,且有迫天下于无所容而以快其议论者,绞矣。故礼者所以通深谨之士,而使悠然有余于名教之乐;养刚方之体,而使善行其天理之正也。是以君子自威仪话言以至于施行之大用,无不于礼焉学之,而不敢恃其性之所近,谓可以退寡过而进有功也。

【元典】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译文】如果领导能真心爱护亲属,则百姓就会崇尚仁爱;如果领导能真心爱护故旧,

则百姓就不会冷漠无情。

【诸儒注疏】“君子”,谓在上之人也。“兴”,起也。“偷”,薄也。张子曰:“人道知所先后,则恭不劳,慎不葸,勇不乱,直不绞,民化而德厚矣。”

吴氏曰:“君子以下,当自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愚按: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而与首篇慎终追远之意相类,吴说近是。

【理学讲评】君子是在上位的人。笃是厚,兴是起。故旧是平日相与或有功劳的旧人。遗,是弃。偷字解做薄字。孔子说;“在上位的君子,凡有举动,百姓每都瞻仰而仿效之,不可不慎也。若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宗族,笃厚于一家之亲,则自己能尽乎仁矣。将见百姓每都感发兴起,而各亲其亲,自然伦理正而恩义笃,岂不兴于仁矣乎?若能信用老成,尊孔耆旧,凡平时相与的旧人,皆不以其迹之疏远,年之衰迈而遗弃之,则自己能处于厚矣。将见百姓每都欢欢联属,而各厚于故旧,自然教化行而风俗美,又岂有偷薄者乎?”夫一处亲故之间,而上行下效,其应如响如此!为人君者可不正心修身,以为化导斯民之本哉!

【心学讲评】君子者,有化民成俗之责者也。而民之习于不善也,惟习移其心;而心之所发,还成乎习。见善而不能迁者,唯其心之无所歆感也;见恶而不能改者,唯其心之安于苟且也。苟其无所歆感,而安于苟且,则心藏于隐,虽劝善惩恶之法具,亦何从而警之使自生乎?唯夫为君子者笃于亲矣,则不期民之仁,而民自兴于仁矣。于故旧能不遗矣,则不禁民之偷,而民自不偷矣。在君子之笃亲,但以其一本之志,不忍不推于宗族;其不遗故旧也,但以其平生之好,不忍遽忘于一日。因是而有富贵与共、过失有原之典,要以自尽其心耳。乃不期然而然者,君子有亲,而民亦有亲,虽不能如君子之加厚,而相劝’以敦其爱者,若非此而不荣也;君子有故旧,而民亦有执友,虽不能如君子之周恤,而自勉以竭其忠者,若非此而不安也。苟如是,则族党之中,不竞于利,不骛于争,礼让之风成而干戈之气静。古君子之以平治天下,如此而已矣。故凡为君子者,不可不知本务,而治教政刑之皆末也。

【元典】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子得了重病,将学生召集起来,说:“同学们啊,看看我的足!看看我的脚!看看受过伤没有,我一生谨慎,总是小心翼翼,就象站在深渊之旁,就象踩在薄冰之上。现在,我的身体再也不会受伤了!”

【诸儒注疏】“启”,开也。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诗·小雯》之篇。“战战”,恐惧。“兢兢”,戒谨。“临渊”,恐坠。“履冰”,恐陷也。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门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难如此,至于将死而后知其得免于毁伤也。“小子”,门人也。语毕而又呼之,以致反复丁宁之意,其警之也深矣。

程子曰:“君子日终,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没,为终其事也,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曾子临终而启手足,为是故也。非有得于道,能如是乎?”范氏曰:“身体犹不可亏也,况亏其行以辱其亲乎!”

【理学讲评】召是呼喊。门弟子是曾子的门人。启是开,《诗》是《诗经·小旻》之篇。小子就指门弟子说。曾子在圣门素以孝称,平日所以守身事亲者,不但正心修德为圣贤之学,以求显亲扬名,虽至于身体发肤之微,亦以其受之父母加以谨守,不敢毁伤。至于有疾将终,追思平生守身之道,至此可以无愧。故呼其在门弟子而教之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体,不辱亲才叫做孝。汝辈试开衣衾而视吾之足,视吾之手,曾有一之伤毁不全者乎?然所以得全此身者,亦非容易!盖我平日所以保守之者,就是《诗经》上所谓战战然恐惧,兢兢然戒谨,如临在深渊之上,常恐坠下去一般;如行于薄冰之上,常恐陷下去的一般。

我惟是这等谨慎,所以得保其全也。夫使吾生尚存,则犹未敢必他日之何如?今则已矣,自今以后,吾始知其得终免于污玷,而可以无恐矣!汝小子其念之哉?”语毕而又呼小子者,盖所以致丁宁之意,亦欲其如己之戒谨恐惧,一举足而不敢忘亲也。夫以曾子之保身如此!凡凡纵欲以伤其本,亏行以辱其亲者,固在所必无矣。为人子者,宜以曾子为法,庶可以体亲心而尽子道也。

【心学讲评】生死之际,君子不言。非不言也,死者天之事,生者人之事;人所必尽者,人而已矣,人尽而归之天,所以赞天而善其化也。人之生也,父母生之,父母皆吾之天也。以大化言之,则父母在天之中;以生我言之,则天在父母之中。知此而有生之一息,盖天地父母之所临也。故众人贪生,而生无可贪,最可畏者此身也;异端轻生,而生不可轻,最可爱者此身也。合畏与爱,而敬身之学存焉。一息未死,一息之敬不容忽矣。

曾子有疾将终矣,乃召门弟子,以其敬身之全功,自明其用心之至,而因以示训曰:二三子试启予足而视之何如邪?启予手而视之何如邪?无有毁伤以全归,于斯验矣。夫自吾之知有此身,而吾心何如哉?尝读《诗》而有合于心矣。《诗》不云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者,言其恐惧也;兢兢者,言其敬慎也。恐惧之至,不容已于敬慎;敬慎之心,一以恐惧将之,而敬慎可知已。如临深渊,恐其坠也,于己不能坚守,则终身之慎,俄顷坠之矣。如履薄冰,恐其陷也,于物不能慎择,则一动之差,邪慝溺之矣。予怀此心,诚有如《诗》所云者。追忆自今已往,无一日而不然,无一念而不然,自动静云为以至于举足动手之间,无非此者。至于今日,而后可以免于毁伤。吾固知予之手足可启而验其全归,以免于坠陷也。夫小子同此生也,同此身也,则深渊在前,薄冰在御,亦尚念之哉!呜呼!顺亲以诚身为本,形色即天性之真。有生之可畏,而不容不爱也。吾知吾生而已。人理尽则化听于天,亦何所疑于天人之际哉?观于此言,而知异端生死事大之说,妄欲知死,而亏肤发以辱亲。道丧教衰,率天下以贪生从欲而陷于禽兽,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元典】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得了重病,孟敬子来探问,曾子说:“鸟快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诸儒注疏】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氏,名捷。问之者,问其疾也。“言”,自言也。鸟畏死,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此曾子之谦辞,欲敬子知其所言之善而识之也。

【理学讲评】孟敬子是鲁大夫仲孙捷。昔曾子有疾,孟敬子往问其疾。曾子将有言以告之,恐其忽略而不加之意。故先发言说道:“大凡鸟之将死,恐惧迫切,故其鸣叫必哀。人之将死,本然之良心发见,故其言语必善。今我既将死矣,有言则善言也,子其听而念之哉!”

【元典】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译文】君子所重视的问题有三个:表情动人,就可以避免粗暴无理;脸色严肃,就可以得到信任;言谈优雅,就可以避免庸俗荒谬。礼仪方面的事,有人负责。

【诸儒注疏】“贵”,犹重也。“容貌”,举一身而言。“暴”,粗厉也。“慢”放肆也。“信”,实也。正颜色而近信,则非色庄也。“辞”,言语。“气”,声气也。“鄙”,凡陋也。“倍”与背同,谓背理也。“笾”,竹豆。“豆”,木豆。言道虽无所不在,然君子所重者,在此三事而已。是皆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学者所当操存省察,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者也。若夫笾豆之事,器数之末,道之全体固无不该,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重矣。

程子曰:“动容貌,举一身而言也。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尹氏曰:“养于中则见于外,曾子盖以修己为为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

同类推荐
  •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本书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之思、父母之思、痛悼师友、人生忆往述怀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
  • 柏拉图传统的证言

    柏拉图传统的证言

    《柏拉图传统的证言》论述了希腊柏拉图学园的发展历史,学园的历任园长(包括亚里士多德、安德罗尼科等)的历史贡献和成就。同时,论述了环地中海地区的希腊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和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历史等。本书一方面历时性地阐明了柏拉图《对话录》和《法律篇》中模糊不清的方面(既包括原始手稿,也包括直至16世纪末期的拉丁文和阿拉伯文译文),另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对一些关于解读柏拉图《对话录》思想理论和知名评注引起关注。本书的翻译填补了希腊柏拉图学园在国内的空场,对于希腊哲学专业和热爱希腊文化的爱好者,了解柏拉图学园的历史和希腊文化在环地中海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活了很久的智慧:东取《道德经》西问《沉思录》

    活了很久的智慧:东取《道德经》西问《沉思录》

    本书是将中外经典著作《沉思录》与《道德经》进行新鲜结合的哲学普及读物。这两部著作分别是西方和东方的经典哲学著作,都是关于人生、社会、自然多层面的思考。本书将采用年轻人喜欢的新鲜元素进行排版和阅读形式设计,精选梁实秋、胡适等名家译本及解读,帮助当下读者在困顿和迷茫中于哲学经典里寻得人生答案,让这部作品既“好读”又“好玩”,亦让《沉思录》与《道德经》里沉睡千年的哲思与年轻的读者们产生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
  •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

    当我们思考时,哲学家在思考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尼采与其他哲学家们共同参加环法比赛,与职业的自行车运动员同场竞技,会是怎样的场景?在这本书里,作者打开了想象力的阀门,用颠覆传统的方式阐释哲学,展现了哲学家们的全新形象。作为观众的你,将跟随作者进入哲学和自行车运动相融合的世界,在观看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的同时,见证哲学家们的思考与怀疑、疯狂与滑稽、失败与成功。拥有“爱和智慧”的车哲家们能否突出重围?一路上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谁将最终穿上象征冠军的黄色领骑衫?我保证,不看到最后你绝对猜不到结局!这不仅是一本好玩又特别的哲学入门书,还是一本能让你重视运动与哲学关系的书。
  • 伦理学

    伦理学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指导,针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广征博引,对古今中外有关伦理学的学说、流派予以梳理、述评,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及其出现的新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力求反映伦理学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学体系。
热门推荐
  • 每天读点职场心理学

    每天读点职场心理学

    本书有针对性地提出、分析和解决了职场中客观存在的重点问题。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帮助读者了解人性的复杂及其根源,学会如何洞察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建立威信、施加影响,进而掌控你周围的人等。
  • 我的青春怎么可能丰富多彩

    我的青春怎么可能丰富多彩

    青春,是一次次的犯错,又一次次地改正的过程
  • 带着传奇去修仙

    带着传奇去修仙

    你有金丹,我有超红。你有仙剑,我有屠龙。你有三系灵种,我战、道、法三职全修。你有专属灵域,我有整个的玛法大陆!且看一个热血传奇的玩家,如何在异界大陆上翻云覆雨,纵横无敌!最后站在天界的最顶端!感谢中国作者素材库免费提供封面支持!【本书QQ群号】101516523早晚各一章!新人新书,求推荐票,不喜本书的筒子请您点左上角……
  • 穿越事件簿

    穿越事件簿

    唔……低调如我,对穿越的要求不高:投身富贵乡,嫁个有钱郎,享受享受古代版小资情调,娱乐娱乐架空式别样生活……就好。可是……老天哥哥,你是在考验我这个时空BUG的受害者吗?为何身边总是事件多多?——低调,低调,淡定,淡定。惹不起咱就躲,躲不起……只好舍命陪君子,玩儿个你爽我快活!
  • 腹黑女二的逆袭

    腹黑女二的逆袭

    每一本小说都会有一个酷炫狂霸拽的男主和一个傻白甜女主以及一个恶毒女二还有温柔体贴的男二,问题是当女二提前看到了自己的结局,这本书还会这么发展下去吗
  • 苍穹世纪

    苍穹世纪

    武道是以武为修行,为追求真理的第一途径。武道精神,是以武止伐,平息干戈,从矛盾争斗中找到互助统一的最终目标,武力不是暴力,不是为了杀戮而杀戮,为了战斗而战斗,而是为了迅速制止杀戮和战斗,为了保护和守卫众生,迫不得已,不得不发是以仁心推己及人,化干戈为知己,合天地于一气。
  • 魔兽世界之黎明

    魔兽世界之黎明

    这篇文章写的是游戏《魔兽世界》中发生的人和事,第一次写2333
  • 海上和柴军使清明书

    海上和柴军使清明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早安,我的灵魂搭档

    早安,我的灵魂搭档

    在陌生的城市里,她大概没有料到,生活从此不再平静。身为高三生的她,却被警察找上门来,诡异的死亡、警察的询问、时不时听到的婴儿哭声……种种诡异的体验,却在一首摇篮曲中找到了答案。她知道,她到了一个不该来的世界,但诡异的事情才刚刚开始……当她记起自己的职责时,面对一直陪伴她左右的男人,她该如何抉择?张启星带你走进各个诡异案件的背后,见证人性的丑恶和绝美。更新时间:每天晚上十点!
  • 阔少的俏皮公主

    阔少的俏皮公主

    这是一个千金小姐和花花公子哥的故事,她们故事会摩擦出什么火花呢?尽请期待!!作者第一次写,不喜误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