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08400000010

第10章 侯王之“道”

《老子》第三十章至第三十七章,属于道哲学中的“侯王之道”,也即“佐人主者”之道的内容。分别从兵道、知止、不为大、道无味、微明、无为等方面,对那些“佐人主者”提出了诸多要求。

从篇幅上看,本单元显然少于前一单元“圣人之道”的内容。由此可证,《老子》的主要劝谕对象是最高统治者。即使是本单元对“佐人主者”的劝谕,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成依旧是对最高统治者的劝谕——劝谕他们如何按照“道”的要求对待臣下而已。

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运用道的规律来辅佐君主的臣下,不会凭借武力逞强于天下,他的政事就会有好的结果。

因为军队所到过的地方,荆棘就会遍地丛生。发生过大战之后,必定会有一个饥荒的年成。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达到目的就停止,不敢凭借武力恣意横行。有战果而不得意,有战果而不炫耀,有战果而不骄傲,有战果而示人以不得已,有战果而不逞强。

事物发展至鼎盛就会衰老。(若恃强用兵)则违背了道,违背道就会很快灭亡。

“注释”:佐:辅佐。

人主:君主。

兵:泛指武力。

强:逞强。

还:回报,结果。

凶年:灾年。

善者:指善兵者。

果:有结果,达到目的。

已:停止。

取强:逞强。

矜,得意。

伐:自夸,炫耀。

不得已:告诉别人参战是因为不得已。

老:衰老。

不道:不合于道。

早已:很快灭亡。已,灭亡。

“还原”:从本章开始,我们讲一讲为士之“道”,即“佐人主者”如何顺“道”而为。其中最为基本的是“善兵”,本章就讲一讲“善兵”。按照道哲学的观点,善兵就是“勿强”。

首先,运用道的规律来辅佐君主的臣下,就不会凭借武力逞强于天下。因为只有这样,他的政事就才会有好的结果。

其次,用兵必有严重的后果。军队所到过的地方,荆棘就会遍地丛生。发生过大战之后,必定会有一个饥荒的年成。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达到预期的目的就立刻停止,不敢凭借武力恣意横行,否则就是肆意妄为。取得了战果既不得意,也不炫耀,更不会因此而骄傲,相反还会告诉世人说,自己用兵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总而言之,即使取得了战果也绝不逞强。

最后,为士者一定要牢记,事物发展至鼎盛就会衰老,兵力强大到鼎盛也同样如此。所以一味地恃强用兵就违背了道的运行规律,违背了道就会很快衰老很快灭亡。

“批判”:“善兵”一是“勿强”,二是“果而已”,三是“勿矜”、“勿骄”、“勿伐”等,四是示人以“不得已”。上述四项规定贯穿着一个道理——让“兵”买现与“果”的和谐。按《老子》语法,守“果”就是守住了兵之道。虽然兵以强生,但兵在“果”之外也只能是无为。

仔细分析四项规定的具体含义,则“勿强”属于统领其他规定的总原则。“果而已”属于手段与目的的和谐,手段止于目的属于“果”外无为。“勿矜”、“勿骄”、“勿伐”等,属于“佐人主者”实现与君主关系和谐的秘方,涉及兵之道的内部关系和谐。“不得已”属于用兵者实现与天下人的和谐。

三十一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邦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故胜以丧礼处之。

“翻译”:凡与战争有关的都属于不祥之器,一般的人都会厌恶它,有道义的国家当然就不会拥兵自居。

君子平常崇尚阳谋,而用兵则崇尚阴谋。所以战争不仅是不祥的器物,更是君子所不用的器物,君子也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它。君子即使用兵也是以恬淡为最高境界,打了胜仗也从不赞美它,而赞美战争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事。以杀人为乐事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他的理想。

吉祥的事崇尚阳谋,凶险的事崇尚阴谋。军队之所以让偏将军居左位,上将军居右位,是依照丧礼的样子安排的(因为打仗是凶事啊)。杀人多了,要以悲伤的心情对待它,所以打仗胜利了之后,都要按照丧礼的方式安葬战死的敌我士兵。

“注释”:兵:兵器,士兵,兵事。

恶:厌恶。

处:居也。

左:阳谋为左,所以吉事贵阳、尚左。

右:阴谋为右,所以凶事贵阴、尚右。

美:赞美。

乐杀人:以杀人为乐。

得志:实现志向和理想。

处之:安排它。处,安排,处理。

“还原”:用兵为何要以“勿强”为第一原则呢?因为战争本身就是不祥的事情。如果君主们对战争危害的认识还不能到位的话,本章就着重给你们讲一讲战争的不祥。

第一,凡与战争有关的东西都属于不祥之器,因为有战争就意味着有屠杀,一般的人都会厌恶它,有道义的国家当然也就不会拥兵自居。

第二,君子平常做事崇尚阳谋,负阴而抱阳;而用兵打仗则需要崇尚阴谋,逆阳而求阴。所以说,战争不仅是不祥的凶事,其中还有君子所不愿意采用的阴谋,君子也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用兵。君子即使用兵,也是以恬淡(即上一章所说的“勿强”)为最高境界,打了胜仗也从不赞美它,而赞美战争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事。以杀人为乐事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他的理想。

第三,从军队中的座位安排上也可以看出兵事的不祥。吉祥的事崇尚阳谋、居左位,凶险的事崇尚阴谋、居右位。军队之所以让偏将军居左位,上将军居右位,是因为依照丧礼的样子来安排的,因为打仗本身是凶事啊。杀人多了,要以悲伤的心情对待它,所以打仗获胜之后,都要按照丧礼的方式安葬战死的敌我士兵。打仗的结果就是办丧事。

“批判”:器物不祥,阴谋不祥,座位不祥,结果不祥,所以战争属于不祥之事。出兵就是行丧,胜利就是丧事,可见哲人的厌战爱民之心。因担心统治者们对战争的危害认识不能到位,《老子》特意在上一章的基础上续了本章,可见劝谕之心良苦,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战争惨烈和对民众造成的危害。

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翻译”:道永恒而没有名称、且朴素混沌,虽然它小到无形,天下却没有人能使它臣服。作王侯的如果能顺应道化生为德,万物就会自动归顺于道。就像天地阴阳交合自然降下甘露一样,老百姓也不需要任何命令就能实现天然和谐。

(道运行到了德的阶段)就开始需要订立制度、就开始需要确立名分。但是既有了名分,就要知道名分的界限,知道名分的界限所在就不会失败。无形之道规定着天下有形之物的化生,就好比无水的川谷规定着江海中水的流动一样。

“注释”:常:永恒。

名:名称,名分。

朴:素木为朴,朴素。结合前文对道的混沌描述,当综合理解为“朴素、混沌”。

小:此处当理解为(小至)无形。

臣:使之臣。

守:顺应。守道可进一步理解为得道,即化德。

宾:服从。

均:均平,和谐。

始制有名:由无形之道化生为有形之德为制,接下来因德而有制度,德方才有名。

止:极限,界限。

“譬……,犹……”句:道规范天下万物的化生,如同川谷规范着江海中的水流一样。

“还原”:为什么要“勿强”呢?不仅因为兵事不祥(上一章已作解释),还因为“知止”是道与德的内在要求。本章来讲一讲什么叫“认识到事物的极限”即“知止”。

道是永恒的,没有也不需要名称,因为它朴素混沌,虽然小到无形,天下却没有人能使它臣服。作王侯的如果能顺应道化生为德政,万事万物就会自动归顺于道。就像天地阴、阳交合自然降下甘露一样,老百姓也不需要任何命令就能实现天然的和谐。

道运行到了德的阶段,就开始需要订立社会制度、就开始需要确立统治者的名分。但是王侯们既有了名分,也就应知道名分的界限,知道名分的界限所在就不会失败。无形之道规定着天下有形之物的化生,就好比无水的川谷规定着江海中水的流动一样。它们都是那样的无为和自然。

“批判”:由本章可观,侯王也属于“佐人主者”,而非圣人(君主)。所以侯王们特别需要知道名分的界限,知道自己与天子即君主们的区别。此为“知止”的第一层意思,可称其为“止于名”。更为深层的“知止”,乃是“止于道”。将两者结合起来,就为用兵“勿强”提供了更为全面也更为深刻的理论支持。至于《老子》的劝谕对侯王们能有多大的作用,笔者是持怀疑态度的。

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了解别人是一种应该被抛弃的聪明才智,知道自己适当“知止”的人才是真正的圣明。战胜别人的人仅有力量而已,能战胜自己而守道无为的人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的人永远富有,坚持力行“无为”之道的人才算是有了正确的志向。不迷失其本性才能长久,身死而没有离道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注释”:知人:了解别人,认识别人。

智:聪明,智慧。属于“绝圣去智”的对象。

胜人:战胜别人,承上文指用兵战胜别人的人。

自胜:战胜自己,承上文指能够“勿强”和“知止”的人。

强行:坚持行道。强,坚持,努力。行,行道。

不失其所:不失本性。其所,本性。

亡:消失,消亡。此处所亡的对象指道。

“还原”:上一章我们讲了“知止”,但仅有“知止”是不够的,因为侯王们还要有“知行”。本章就讲一讲“知行”,即如何行道。

“知行”的第一步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了解别人是一种应该被抛弃的聪明才智,了解自己应当在何时何地“知止”的人才是真正的圣明。“知行”的第二步就是要战胜自己。能用兵战胜别人的人仅有力量而已,能战胜自己而守道无为的人才是真正的强大。“知行”的第三步是要懂得满足。只有懂得满足的人才会永远富有,坚持力行“无为”之道的人才算是有了正确的志向。能做到以上三点的侯王,就不会迷失其本性,自然也就能长久;即使他们死去了也没有丧失道,所以他们也获得了真正的长寿。

“批判”:一个人的“行”与“止”本是一对矛盾。在《老子》看来,“知止”是为了“知行”,“知止”是“知行”的前提和基础。故“知止”行文于“知行”之前。但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止”只会被包含在他的“行”中,而不可能是“行”被包含在“止”中。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行”还是“止”,最终都要实现与“道”也即宇宙关系的统一。能如此者,也就能在宇宙关系中长久、长寿。

翻译成关系语言,则“止”属于个体同宇宙关系和谐的消极形式和静止形式,而“行”可描述为个体同宇宙关系和谐的积极形式和运动形式。仅有积极形式的和谐是不够的,再加上消极形式的和谐,你才完整实现了同宇宙关系之间的和谐。

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翻译”:大道充斥整个宇宙,它伴随在万物的左右。万物都因为依靠道而得以化生、道从不推辞(化生万物的责任),道化生万物后从不宣称万物为它所有,道覆育万物却不做万物的主人。道从来没有外显过自己,道可以称为“至小”;万物全都源自于道、道却不自以为万物的主宰,道可以称为“至大”。正因为道不以个在的形式自居为大,所以才使得它成为宇宙间的至大。

“注释”:泛:充斥,无所不在。

恃:依靠。

辞:推辞。

名有:宣告为自己所有。名,宣告。

衣养:覆育。衣,覆盖。养,养育。

常无欲:从来没有外显。常,恒常,永远。欲,欲望,结合下文当理解为“外显”的欲望。道,因无欲而无形,因无形而至小。

归:归于,承上文当理解为“源自于”。

自为大:自以为大,主动地显现为大。

“还原”:既然“知行”的原则是道,那本章就要讲一讲道的特性就是“不为大”。化生万物的道永不为大,所以能使它成为天地间的至大。

大道即宇宙关系充斥在整个宇宙中,万物也总是在宇宙关系之中。天下万物都因为被宇宙关系规定着而获得存在、宇宙关系也从不推辞(化生万物的责任),宇宙关系化生万物后从不宣称万物为它所有,它覆育万物却不做万物的主人。宇宙关系也从来没有外显过自己,成为某个具体的个在,所以被称为“至小”即无形之小;万物均源自于宇宙关系、而宇宙关系却不自以为主,所以被称为“至大”即无形之大。正因为宇宙关系不自居为大,所以才能使得它成为宇宙间的至大。

“批判”:本章里“小”的含义是“无形”。《老子》之所以要用“小”来表示“无形”,一是因为个在化的语法,二是古人的朴素观念。本章里“大”的含义有二:一是相对于“小”的“大”,即“自为大”中的“大”,其含义是相对于无形的“有形”;二是无形本身的“大”,即“故能成其大”中的“大”,其含义是宇宙关系本身的“大”,也即“至大”。

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出口,淡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翻译”:掌握了无形之象的道,天下万物就可以顺道前行了。顺道而行就不会有什么妨碍,自然也就安宁、平和、顺利。

音乐和美食(的诱惑力),能使得过客止步不前。但你从口中把道说出来,却一定是淡而无味的,(道)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但用起来却用不完。

“注释”:执:持守,掌握。

大象:无形之象,这里指道。大,无形之至大。

往:前行。本处当理解为顺道而行。

害:妨碍,阻碍。

安:安宁。

平:平和。

太:同“泰”,顺利。

乐:音乐。

饵:美食。

止:止步不前。

出口:出言,说出。

既:尽。

“还原”:道化生万物,道属于宇宙间的至大,但要从口中说出道来,却又淡然无味。“无味有用”是道的特点。

如果你掌握和理解了无形的宇宙关系,就能理解天下万物都在宇宙关系中依次获得存在。因为它们都是在宇宙关系中天然获得存在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妨碍,自然也就安宁、平和、顺利。

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食的巨大诱惑力,能使得过客止步不前。但要是你从口中把道即宇宙关系说出来,却一定是淡而无味的。道即宇宙关系你是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但用起来却总也用不完。

“批判”:无形的宇宙关系何来味道之说呢?答案是:宇宙关系在《老子》中被处理为个在化的“道”。通俗的说法是,道被描述成了无形的个在。文中的听、看、用,皆与此有关。

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将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翻译”:事物在它合拢之前,一定先是张开着的;在它转弱之前,一定先是强大着的;将要被否定之前,一定是被肯定着的;将要被别物夺取之前,一定是在夺取别物的。(这些逆转发生之前都有一些细微深处的表现,)能发现逆转的先机就叫微明。(能如此,)柔弱也能战胜刚强!

鱼不能离开水源(离开水源的鱼将自己暴露了)。(这些掩藏在表象背后的先机就是)能毁灭国家的利器,也不能轻易地暴露给别人。

“注释”:将欲:将要。

歙:收敛,合拢。

固:一直,本来。下同。一说通“姑”,姑且。存疑。

张之:使之张,张开。

弱之:使之弱。

强之:使之强。

废:废弃,抛弃。

举:推举。

夺:夺取。

与:给予。

微明:细微处的征兆。微,细微。明,可见曰明,作征兆解。承上文可将“微明”理解为发现细微深处的逆转先机。

利器:锐利的器物。

示人:暴露与人。示,暴露。

“还原”:如果要为侯王之道做总结的话,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对事情要做到“微明”(注:另一点见下一章),即要善于发现事物细微深处的逆转先机。凡事物极必反,反之前也必有征兆,能洞察事物逆转前的细微变化,就叫“微明”。

如何能做到“微明”呢?第一步,进行逆向思考。事物在它开始合拢之前,一定先是张开着的;在它开始转弱之前,一定先是强大着的;将要被否定之前,一定是得到肯定的;将要被别物夺取之前,一定是在夺取别物的。

第二步,发现逆转先机。这些逆转发生之前都会有一些细微深处的表现,能发现这些逆转的先机就叫微明。如果能发现强大对手发生逆转的先机,柔弱的一方也能战胜刚强!

第三步,藏起并消除自己的逆转先机。打个比方,鱼不能离开水源,离开水源的鱼将自己暴露了。这些掩藏在表象背后的逆转先机就是能毁灭自己国家的利器,也绝对不能轻易地暴露给别人。

“笔者按”:很多人将本章的主题理解为一种先予后夺、欲擒故纵的权术。微明则等同于阴谋,权术、阴谋更进一步成为国家利器。这是对道哲学的一种严重误解,既不符合道哲学的一贯主张,也不符合老子的哲学家身份和他天生的悲天悯人情怀。至于误解的根源,则主要来自于法家思想。

“批判”:所谓“微明”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要在细微深处最先洞察到对自己不利的逆转因素,二是将它掩藏起来,切切不可暴露给别人。微明,即明“微”。明即明察,微即细微,具体地说是逆转前的细微。而明微的目的,则是为了藏微并最终消“微”。道就能藏微,并能在万物自化中消“微”。

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翻译”:道是永恒的、看起来也总是无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物不是道所为的。侯王如果能守住道,万物将会自己从道中化生出来。化生万物的过程中如果有欲望萌生,我就用没有名称的原始之道来镇服它。

既然能用没有名称的原始之道来镇服它,我也就断了妄作的欲望。没有了妄作的欲望就能获得宁静,天下将在道中自然安定。

“注释”:道常:道是永恒的。常,恒常,永恒。

无为:因道不呈现为具体个在,故看起来无为。

无不为:万物皆因获道而化生,所以道是无不为。

守之:守住道。之,道。守住道,意即守住自身与道的和谐。

自化:自己被化生出来。自己与道融为一体。

欲作:欲望萌生。作,兴起。

镇:镇服。

无名之朴:即道。可理解为原始之道。

不欲:没有了欲望。

【还原]:给侯王之道做总结的第二点,就是侯王对自己要做到守道、无欲,有欲望萌生(“欲作”)时,要“镇之以无名之朴”。

道即宇宙关系是永恒的、看起来也总是无为的,因为它从不显示为某个具体的个在,也不呈现出具体的形式。但又没有什么事物不是从宇宙关系中化生出来的,宇宙万物总是处在宇宙关系之中。侯王如果能守住同宇宙关系的和谐,万物将会从宇宙关系中和谐地化生出来。化生万物的过程中(侯王)如果有欲望萌生出来,我就用没有名称的原始之道来镇服它。

既然能用没有名称的原始之道来镇服欲望,侯王也就断了肆意妄作的欲望。没有了妄作的欲望就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天下也将会在宇宙关系中自然安定。

“批判”:既然道无为而无不为,则人也当无为。道在无为中而无不为,那是因为道无形所以看起来无为,但实际上它是无不为。人无为,那是为了让道去无不为。人若有为,则属于妄为,就破坏了道自身的和谐。

从另一方面看,人的妄为是因为人的有欲,所以就必须用道的无为来消除人的有欲。人无欲,则人无为,道可自为,天下自定。

同类推荐
  • 生存解释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生存解释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无论在传统解释学还是经历了存在论转变的哲学解释学思想中,语言、文本、理解和解释都是基础性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的理论关联建构起解释学思想的大厦。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对于语言、理解与解释的生存论分析,使解释学与生存论之间的内在勾连得以彰显。在解释学思想的生存论阐明中,语言不再是为人所操纵的交流工具,而是存在的自行道说和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它在人的生命存在中展现为语言世界经验和生命的精神化。无论是生存论,还是解释学,其共同的视域乃是当下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人们当下所生存的世界,更是变动不居的生成的世界与存在的界域。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 菜根谭(第三卷)

    菜根谭(第三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庄子思想新探

    庄子思想新探

    本书先编选庄子书中典型性文章加注加译,作为学习中的主要读书。其次在以此读本为依据的基础上,再加入我讲课中的分析介绍和一些更新资料,以写成讲义。在此次成书时,我对这些文章进一步加上注释和能人讲解,使中青年读者能了解其愿意和进一步探索出哲学思维规律上的经验教训以及文学上的写作技巧等。所以此书对于提高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是有帮助的。
  • 释“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释“道”(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你想不想知道中国古典哲学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碰巧可以告诉你一点这方面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道德经》中的理念,按你的要求,我会尽量按照符合你脑中那种叫做“欧陆哲学”的论证形式来进行阐释。没错,我会借用你的记忆来向你阐述一种思想,你可以把这当成是对你已知的概念的一次重新整理。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有根的文学

    有根的文学

    本书主要寻找并系统认识了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及民间文化。这些寻根文学作品表现了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心理的塑形和影响,也写出了作家们对文化转换过程中的焦虑状态。
  • years

    years

    艺术生之间的恋爱则是一对同性恋看一对同性恋闹别扭一对同性恋再看一对异性恋演绎青春
  • 同花语

    同花语

    “哥,我有个朋友还不错哦,你看。”“恩,还可以。”“把他看管好,等我回来‘处理’”“遵命!”
  • 母亲的私心

    母亲的私心

    简介:道德伦理******QQ516659288妈妈对所有的儿女都能十指连心?我有不同的看法!做妈妈的也要有公平之心,不要自认为生下儿女,所有儿女都会去对母亲负责。实际上许多的家庭矛盾是母爱偏颇造成的,关键时刻最能体现母爱对儿女价值的,是房产和财产的分配。作为妈妈不能生下某些儿女,因为私心的偏爱一个儿女,却让另一位没有得到母爱的儿女负责到底,这是没有理由的。妈妈对儿女是需要一定的感情平衡互助,让母爱与儿女孝心的上下连接,母爱要固守给予的母爱,而做儿女的才能返还以普天同庆的孝心回报。一旦母爱在儿女之中失去平衡互助,得到的将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
  • 权臣的小娇妻

    权臣的小娇妻

    现代小说家宋箐箐卡进自己写的小说里,成为恶毒女配,不忍惨死,带着上帝视角纵观全局,决心改变命运,但是第一个目标就是抱紧权臣大人的金大腿。
  • 龙神之路

    龙神之路

    金家少年的绝世强者之路,神龙那冷酷外表之下的温柔,龙与凤之间的交织。外族生物入侵看英雄的逆天之路。
  • 山贼求存记

    山贼求存记

    他本是一名可以为国效力的国防生,因为母亲病重而选择离开军队,而后由于需要救治母亲需要金钱去打黑拳。母亲去世后,一次意外让他去了一个平行的世界,成为山贼的少寨主,在大争时代,挣扎求存。
  • 倾城药师毒舌妃

    倾城药师毒舌妃

    雪冰璇从外面回来,被风苧芜“撞个正着”。“去哪儿了?”冷清的声音中含着淡淡的质问。“办事。”雪冰璇脑后挂着巨大的汗滴。“和南寻太子、西誓之皇、北域之皇、帝苑院长、第一公子,还有忘川宗宗主一起……嗯?”薄唇中吐出咬牙切齿的一字一句。“额……哼嗯……”雪冰璇的声音忽然被截断变作嘤咛。一盏茶工夫后,风苧芜抚着怀中小女人的唇,沉声道:“今天起,那伽大陆是你的,够么?”“不够。”雪冰璇相当不爽地脱口而出。“我风苧芜,永生陪伴,永世挚爱……这样,够么?”“不够。”“那,冰儿要怎样才够?”“给我招一百面首来!”“你敢!”
  • 千金小姐,太高冷

    千金小姐,太高冷

    她心本善,却因为母亲的死变得冰冷,心灰意冷的她,出了国,后来,回国后,自己最爱的哥哥,却已经忘了她,她,该如何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