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69600000011

第11章 菩提座下禅 (10)

慧可禅师开悟后,留在达摩祖师身边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祖师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但是因为当时的人并不接受达摩的禅法,慧可因此受到许多责难。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在当时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接受这种禅法思想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影响日渐扩大,他和他的禅法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猛烈攻击。有位辩和法师,那时在寺中讲《涅槃经》。但他的学徒一听到慧可禅师的讲法,都逐渐离开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去学习祖师禅。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

达摩真传的弟子人数不多,其中昙林与慧可两人存有深厚友谊。昙林曾遇贼,被砍一臂(后人称为“无臂林”),幸好受到慧可的救护。因此有人认为,后世所传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是由此讹传而来。昙林长期在译场担任“笔受”的工作,是重视“经教”的法师,与慧可专心禅观不同。

达摩圆寂后,昙林在东魏邺都(河南省安阳县)讲授《胜鬘经》,慧可也于此地传授达摩禅法。那里有位道恒禅师,所收门徒众多,他指责慧可所传的达摩禅是“魔语”,与官府勾结对他加以迫害,几乎置慧可于死地,此后慧可的传法态度转变为低调顺俗。因为达摩禅在此时仍不被多数人所接受,慧可的弟子人数不多,记述也不详细。慧可虽以《楞伽经》教授门下,但是注重的是它的“玄理”,而非章节注疏,不着文字,活用教法,有重宗轻教的倾向。在修行上,则是秉持达摩的“头陀行”,不住聚落,这可能是早期达摩禅流传不广的原因之一。但到了初唐,达摩禅逐渐发展成一个大的宗派,受到世人所接受。

公元574年,北周武帝灭佛,慧可与昙林在邺都“共护经论”。577年,北齐亡,慧可遁隐于舒州皖公山(安徽省潜山县),度僧璨出家,传以心法,是为禅宗三祖。579年,北周宣帝恢复佛教,慧可重还邺都。至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圆寂。活了107岁。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戒律,怎么可以在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出入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观察调整自己的内心,与你有什么关系)!”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

“《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净(静)坐,大涅槃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净也。

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闇,焰焰谢灭。若净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解破闇,昭物分明。……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槃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火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另有向居士,闻二祖盛化,致书通好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这两段引文,基本说明了慧可禅师的禅学主张,以及后来禅宗发展的主流思想。

三祖僧璨

……三祖僧璨在“信心铭”里说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段话的意思是,通往正觉的至道并不困难,唯一怕的是在心里有所拣择,因为有了拣择就会在顺境时欢喜,在逆境时忧恼,也会有憎爱的心。只要能离开憎爱分别,不落入憎爱之中,心地才能洞然明白。

光是这几句简单的话,就让我们领会到早期禅宗朴实、有力、纯粹的风格。

——《好禅》

释僧璨(?—606)是中国禅宗三祖,出生年月及姓氏均不详。写僧传的唐道宣和宋赞宁均未为他立传。《祖堂集》上也只用简单几句话介绍他的生平。

禅宗的最初六代祖师(从达摩至慧能)中,有关僧璨的身世等早期资料最少。查《续高僧传》卷九虽有《释僧璨传》,但这里的僧璨乃是一位义学僧人,指的并不是禅宗三祖僧璨。正是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故而学术界产生一种怀疑——即慧可门下是否当真有僧璨嗣法。这一理论的根据是《续高僧传》卷一六《慧可传》中说的:“末绪,卒无荣嗣”。意思就是说慧可没有嗣法人。同书卷二五《法冲传》中尽管有:“可禅师后,粲禅师”一语,但是并不能说明此粲禅师就是慧可的弟子。另外一人认为“璨”与“粲”也是不同的两个字。所以他们得出结论说慧可与道信之间的传承,可能有断层。但是《历代法宝记》、《传法正宗记》及各《灯录》都明确指出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中间并无间断。如《历代法宝记》云:

“可大师知滦非常人,便什法及信衣袈裟。可太师曰:‘汝向善保爱,吾有唯,汝须避之。’璨大师亦佯狂市肄,启隐舒州司空山,遭周式帝灭佛法,隐况(皖)公山十余年第子众多,难道信大师传衣得法承后。”

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也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种看法: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这样的顺序是没有问题的。《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法冲传》中“可禅师后,粲禅师”,他认为这已经证明了僧璨是慧可的传人。至于僧璨传道信,他认为这是早已被公认的,并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地方。至于“璨”“粲”之间的不同,他又解释说,“璨”古时每写为“粲”。最后得出了 “道信从僧璨得法应该是可信的” 结论。不过,如僧璨这般在禅宗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为何道宣和赞宁都未为他正式立传,的确值得探讨。

传说僧璨著有一篇阐述禅理的《信心铭》,《祖堂集》未提及此事。《景德传灯录》卷三和《五灯会元》卷三都刊载有全文,有说这篇《信心铭》非僧璨所作,乃是后人伪托的。但其意义深奥,语言优美,历来被认为是禅宗的要典。近代佛学家吕徵先生把它与慧能的《坛经》相提并论。他说:“三祖僧璨有《信心铭》六祖慧能有口述《坛经》,这些都被后人认为是禅宗要典。其间虽有是非真伪等问题,可是既为后人深信,又实际对禅宗思想发生过影响,即无妨看为禅家尤其是南宗的根本典据,而略加解说”。世间有些事情,因资料缺乏,又加以年代久远,真伪确实很难辨别。吕先生对《信心铭》的看法,当然会使禅门中人感到欣慰。《信心铭》并非僧璨之作,但也可以反映他的思想。

虽然史料上对三祖僧璨禅师的姓氏及籍贯记载均不详,但《景德传灯录》卷三比较详细的说他最初以白衣居士身份拜谒了自北方来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避难的慧可祖师,并得到祖师的点拨、印可和传法,成为禅宗的三祖。

那上面说初祖达摩传法给二祖之后,自于少林托化西归,二祖慧可于是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生,一边寻求法嗣,以付祖衣。北周武毁佛期间,二祖与林法师为伴,护持经像,隐藏民间,并一度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隐居(后人在此处建有二祖师,元时被毁,现存有二祖石窟的遗迹)。在隐居的时候,也就是到了天平二年(535年),二祖遇见了僧璨。僧璨当时是个居士。关于他的身世,《楞伽师资记》只用了八个字概括——“罔知姓位,不测所生”。当时僧璨已经四十多岁了,并且得了很厉害的风疾。

僧璨身染重病,痛苦不堪。病苦的折磨使他感觉到自己罪障深重,必须前来礼拜二祖彻底忏悔。

他对慧可禅师说:“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二祖曰:“将罪来,与汝忏。”

良久,僧璨道:“觅罪不可得。”

二祖道:“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我现在就把你的罪障忏悔净尽了。你今后归依佛法,过僧人的生活)。”

僧璨又问:“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如今见到您,我明白了什么是僧。不过,不明白佛法是什么)?”

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是心就是佛,是心就是法,佛与法本是一体不二。僧宝亦如此,佛、法、僧三宝依一心而立,虽异名,但同体,非内非外)。”

听了祖师的开示,僧璨豁然开悟,大喜言说:“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我今天才明白罪性并不是一个实有,它既不在心内,又不在心外,又不在心的中间,它当体即是心的幻用,其性本空,觅之了不可得。就象吾人的心性本空能生万法一样,佛法原来是不二的,并非在心之外另有一个佛与法)。”

二祖听了僧璨的回答,心下欢喜,当即为他剃发,收为弟子,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三祖法号僧璨便由此得来。

僧璨禅师悟道那年的三月十八,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他的风疾渐渐好了,后来侍奉祖师两年多的时间。

后来,二祖告诉僧璨禅师道:“菩提达摩远自竺乾(印度的别名),以正法眼藏并信衣(指金襕袈裟,释迦佛传下的用以表示正法法脉之所在的证信之物)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

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于是便把祖衣交给僧璨禅师,叮嘱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僧璨禅师道:“师既预知,愿垂示诲。”

二祖道:“非吾知也。斯乃达摩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并非我能预知有法难。而是达摩祖师所传般若多罗尊者之悬记说——‘心中虽吉外头凶’说的。我依据年代推算,就会在你所处的时代发生。你要对我所说过的话认真思考,以躲开法难。我前世负有宿债,现在到了要前往偿还的时候。你要保重自己,以待机缘成熟,好把祖师的禅法和信衣传下去)。”

同类推荐
  • 消费记忆与叙事:新世纪文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消费记忆与叙事:新世纪文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以消费作为研究当下文学叙事的切入点,对新世纪十年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以及文学批评等进行考察。其中既有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与同情,也有对研究主体个人立场的坚持;既有对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现象的介入,也有对亘古不变的天道人心的追问。
  • 安塔拉传奇(第五部)

    安塔拉传奇(第五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 金陵书话

    金陵书话

    这《金陵书话》里的谈文说史,凭藉的载体,就都还是纸《金陵书话》籍。有关南京书人书事的文字,汇编成了第二辑《书香漫金陵》;超出南京范畴的,则编在第三辑《故典忆江南》中了。第二辑中的一篇《南京书事》,试图描绘出近二十年来南京图书市场的变迁史,也是“以一代之文存一代之事”的意思。图书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市场,除了商业运作的一般规律之外,它还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兴衰是文化事业发展状态的一个表征。这二十年间,图书市场的重要变化,不仅在于上市图书的质与量,更在于经营主体与经营方式。
  • 生活滋味

    生活滋味

    本书收录了作者151篇小散文、小随笔,包括:“悠长的北京滋味”、“北京文友”、“美食香茗谈风味”、“旅游之乐”等。
  • 休日趣味赛

    休日趣味赛

    大师们是怎样将“趣味”玩得认真又彻底正是认真对待“趣味”的精神,让日本人在各类“趣味”的领域发展得多采多姿。文豪们用笔记录各种“趣味”,有的记观战、有的记历史,有的写亲身体验、有的撰小说,让我们看大师是怎样将“趣味”玩得认真又彻底。他们用闲适的笔触告诉我们,“趣味”并非仅是娱乐或休闲,而是生命的另一种体现。
热门推荐
  • 黎明前的极昼

    黎明前的极昼

    第一次写作,请大家多多关照,切勿要求太高。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俄罗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一切都是为了家

    一切都是为了家

    故事里的内容,主要是写罗一航,和村里的一个离异女人,吴心如的爱情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冬日暖阳

    冬日暖阳

    《冬日暖阳》,以男主人翁燕伟键和女主人翁冬月儿的情感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发生在川北之隅的一个曲折而令人震动,巧合而令人困扰,沮丧而令人愉悦,缺陷而令人完美,忧伤而令人坚持的平凡的爱情故事。《冬日暖阳》虽然是一部以情爱故事为主线的小说,却和我们的生活不乏紧密和联系,它描述的是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底层人的生活,这些人,除了少数发迹者外,大都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小说对生活在都市中的农民群体作了细致的描写,虽然没有直接触动时代背景下底层人的命运乖舛和生活苦难,却巧妙的通过主人翁们的生活状态、曲折命运、复杂情感把不同时代下人类命运和苦难衔接了起来。
  • 宫主公主

    宫主公主

    流火城宫中巨变,出生不久的公主流落民间,被江湖骗子沈一君捡走收为徒弟,取名沈三三,不懂世事沈三三从此开启了江湖骗子的人生之旅。成年后的沈三三出门采集,在小树林捡到练功出了意外昏迷在林子里的桃花宫宫主。以为她是女的,看着应该是大富人家,说不定能醒了之后能讨个赏金,不料换衣服的时候发现是男的,并且好像失忆了,无奈之下收留他,取名陆离,以惩恶扬善,夺取不义之财去救贫民与水火之中为由,带着陆离四处刮油水,日久生情,最后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夺回了皇宫,并偷跑出来要嫁给陆离……
  • 蛮荒帝业

    蛮荒帝业

    神州浩土,广瀚无边,妖邪横行,生灵涂炭。帝国豪强,锋烟四起。连年征战,天下崩分。巨魔出世,霸凌宇内。各族道法高深的热血少年,异路同途,除魔卫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开始了他们人生的各种冒险和传奇的旅程,当中有无尽的杀机四伏,各种的纵横权谋,无数的爱恨情仇....
  • 乱以生存

    乱以生存

    一个小人物降生于乱世之中,本着苟全性命为主旨,躬耕于山野之间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幸福一次狩猎,流落在外,回乡之路元婴强者,“你我有缘随我离去。”“不,我要回家。”山贼悍匪:“赏识你,入伙包你吃香喝辣,把我女儿许给你。”“不,我还是个小孩,我要回家。”宗师强者:“入我门,踏平战乱,共享荣华富贵,登顶武道巅峰”“不,我要回家。”......他一直在回家的路上......
  • 快穿之高冷男神崩了

    快穿之高冷男神崩了

    “沈清曜,你爱我吗?”一身红衣的女子看着面前躺在寒冰的男人,轻轻地开口#总裁位面,电梯里,男人居高临下地看着面前笑得一脸谄媚的姑娘说,“滚”缘机看着面前步步紧逼的男子,“你,你,你,你不是说叫我滚吗?”#古代位面,将军面上的冰霜更浓了,抬眼瞄了自己所谓的未婚妻一眼,“我会和尚书大人谈退婚的事情的。”缘机:“将军既然要退婚了,现如今怎么做起来闯小女子闺房的小人”#民国位面,“听说了吗?大帅的夫人刚入门,大帅天天去书房睡。”缘机坐在茶楼听别人八卦,暗搓搓的摸摸自己的腰,心想:看来流言还是止于我这种智者#
  • 总裁夫君又被她的变身甜到了

    总裁夫君又被她的变身甜到了

    (1v1双洁,一甜到底,全程无虐)她是个日常舔颜(琰)的词典小妖,听说,只要辅助殿下谈个恋爱,回到典界,就真的是夫妻了,她二话不说,美滋滋的去了。可她时不时就变成夫君大人的下酒菜,她家夫君动不动就因为她而掉眼泪,这咋整?没办法,她只好继续宠着咯,但哄着哄着,突然发现,宝贝夫君好像不是一般的人??嗯……没事,问题不大,反正她也不是一般人。他为了把老婆套牢,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撒娇,腹黑,爱哭,霸道,奶怂,狂野……只要媳妇喜欢,他皆可变换。一句话:这是个都自以为还在追夫(追妻)路上,其实,早已为彼此画地为牢,甜宠不停,搞笑不断的故事。作者先来十个后空翻,向小可爱们抱拳了:求给个热乎乎的暖手宝哈。这简介……我尽力了……应该能看出来,我就想写个超甜的恋爱文吧